下面要讲的刘沅,可能研究历史或者中文的道友听说过,其他道友可能还真不知道这位是何许人。
本篇开篇就讲了,随着正统道教的失势,再加上千百年的深入到骨子里的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维,有统治阶级的支持,自以为占据着大势,那种用鼻孔视人的优越感,使儒学界对佛、道一直有着偏见的。所幸,由于比较接地气,道教世俗化、民俗化的深入使它在民间如野草一般的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散落在江湖中的读书人则一般不太排斥佛祖和老子,他们多少都会看些道书。百姓们呢,虽然没钱去读四书五经,但是对城里、村里随处可见的佛寺、道观却异常熟悉,所以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广大读书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佛、道,往往会把他们和孔孟等圣人放在同等地位来看待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儒、道、佛合起来的打磨。三教互融千百年了,其实越有文化的大儒,对佛、道的研究就越深入,其中就包括槐轩学派的创始人,刘门的门主刘沅。
南怀瑾就曾经提到过刘门,说刘沅“初以博学鸿儒,不猎功名,归而学道,相传得老子真传,居山八年而成道。以儒者而兼弘佛道之学,着作等身,名震当世,世称其教曰刘门。长江南北,支衍甚多,而尤以闽浙为盛。”
几句话,让我们对刘门、刘门教和刘沅有了一个非常简练的印象,下面就讲一讲刘沅和他的刘门。
姓名:刘沅,字止唐、纳如,号槐轩、青阳子、青阳居士、碧霞居士
出生时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去世时间:咸丰五年(1855年)
籍贯:四川双流云栖里
主要贡献:开创槐轩学派
主要着作:《槐轩全书》
刘门在四川,但是刘沅的祖籍却是在湖北麻城孝感乡,在明朝正德至嘉靖年间,先祖刘朝弼因避战乱举家才搬到了四川眉州。四川就是个宝地,受战乱影响较其他地区少得多,所以刘家先祖才选择来这里避难。到四川稳定下来以后,刘家凭借底蕴,很快就稳定下来,先后几世先祖入朝为官,逐渐发展成为望族。
刘沅的五世祖叫刘坤,据说对易经极为精通,没事也爱给别人起个卦,看个风水什么的。当时正值明末清初,那段历史道友们都清楚,宝地四川也没能逃过战乱的影响,面对越来越乱的时局,刘坤便算了一卦,对家里人说:“据我神算可知,此地不久将有乱兵过境,还是早点跑路为上策。”于是举家搬到了今天的成都西边的温江县公平镇,从此刘家人就在这一带半耕半读,定居下来。随着家族的开枝散叶,刘沅一支逐渐迁到了今天的双流县柑梓乡三圣村。
刘沅的爷爷刘汉同样是一位易学高手,估计也是家传绝学吧。到他老爸刘汝钦(1730-1789)也是好学生,幼承家学,累进太学,同样是位易学高手。当年正好四川有一场小金川之乱,刘汝钦曾经在一个叫岳钟琪的手下做幕僚随军出征。刘汝钦的情商相当高,为人还有一股豪士之风,出手也大方,交下了不少好友,不过弄得家里也经常揭不开锅,老妈向氏也是毫无怨言。
这就是刘沅家庭的大致情况。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刘沅出生在三圣村。总体来说,先祖们为刘沅的成长积攒下了足够的积淀,祖辈的耕读传家为他提供了后天的成长养分,特别是易学的传承,为他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和刘一明、闵一得相似,刘沅同样是体弱多病,同样是聪明过人,家族又有读书的传统,为人又勤奋好学,据说七岁能文,在乡里博了一个神童的美称。
刘沅的学业开始很正常,乾隆五十年(1785年),刘沅在双流县进了痒生,后来一直跟随当地贡生古鹤峰学习。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刘沅被选为贡生,同年,老爸刘汝钦去世,刘沅便开始在乡里执教。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刘沅在成都考中举人,是年25岁。再往上考,学业就不那么顺利了,不过他的哥哥刘芳皋却比他顺利得多。嘉庆元年(1796年),刘芳皋在北京中进士,查了一下,他中的是三甲六十六名。那一届的状元是赵朴初先生的先祖赵文楷,授翰林院庶吉士,刘沅则名落孙山。
哥哥进京时,刘沅也一路陪同,当路过陕西紫柏山留侯庙(还有一种说法是湖北当阳紫盖山)时,遇到了在那里隐居的静一道人。关于这位道人的记载不多,刘沅在注《道德经》的时候曾经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