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刘门的说法是萧天石开始叫起来的,刘门道、刘门教也是他开始叫起来的,当今学者则大多把刘门教和后面要讲的太谷学派放到一起来研究,因为二者都有用宗教改造儒家的特点,或者说都是有着宗教性质的儒家学派。有道友可能会说了,刘沅是与道教有极深的渊源,宣扬道教非常努力,还好几次捐款修青羊宫、二仙庵、武侯祠、新津县天社山老子庙、纯阳观等,这样就足够给槐轩学派定性了吗?
地球人都知道,四川自古就是道教盛行的地方,前有张天师,后有李涵虚,道教氛围自然是相当浓厚的。在开门授徒时刘沅发现,民间对于各种神神鬼鬼的信仰太厉害了,成都的百姓们太迷信了,就算是他的学员也一样。于是刘沅就有了借助鬼神信仰来加强刘门的凝聚力和搞教学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后,刘沅认为道教在这方面无疑是强项,既然大家都信道教,于是就以它为切入点,引进了道教科仪的一些东西,稍加改造后,成立了一个“法言坛”。
开坛是道教做法事、斋醮时用的,前面讲到过,正一、灵宝、上清和净明四大法坛后来合并成了龙虎山万法宗坛,这算是正统的道坛,是官方认可的。而在民间,也有一些小的道坛,刘沅成立的这个法言坛就算是这一类。刘沅成立的这个法言坛其实就是在门内讲法、做法事的一个场所。
既然成立了法坛,就要有相应的活动,于是刘沅编写了一本《法言会纂》,内容、格式各方面都是参照着道教设计的,比如有求雨、敬神、赈灾等,再由职业道士主持,既专业又非常接地气。
刘沅之所以搞出这套东西出来,显然是想利用宗教的影响力来教化民众,传播思想,“借鬼神以明道”,自古大家都是利用这一套,只要好用管用,冷饭多炒几次又何妨。就这样,刘沅借助道教的神仙体系、法坛、影响力,达到以儒为宗,以道为用的目的,儒家的思想加入了道教的元素,并且利用了民间的宗教信仰的力量,对于学派的发展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槐轩成为成都最好的学校,据说在刘门学习还是很轻松的,平时弟子们早晚都要静坐,存神养性,因为自己深受体弱之痛,所以这方面对学生们就有了特殊的要求。学习方面,一般都是让门人们自学,遇到问题先记下来,然后他会定期登台讲课,顺便答疑解惑。对于束修多少也没太高要求,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最多的时候有三百多人同时学习,有的一学就是十几年,所以院子里的人气还是相当旺的。
由于学生越来越多,原来那个小院就容纳不下了,所以逐年扩建,到了道光年间已经发展到占地50亩的大院,时称刘大公馆,学术界则称儒林第。当时大门上挂的是伍肇龄写的“儒林刘止唐先生第”的黑底金字大匾,令人惋惜的是,这块大匾在1958年修建锦江宾馆时被拆除,后来就不知所踪了。
从刘沅开创槐轩学派起,历年以来正式注册学籍的弟子多达数千,这些都是刘门的真传弟子,其中有一百多人中进士或举人,三百多位贡士,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刘沅的后代中,八十年内一共出了八位优秀人才,或中举,或被点为翰林,江湖人称“八龙挺秀”,在蜀地传为佳话。
道光六年(1826年),礼部来文,通知他出任湖北天门知县,具体为什么朝廷会起用他不太清楚,很大可能是由于哥哥的关系加上他在四川的办学成绩传到了北京,而此时的刘沅已经59岁了,这么多年醉心于做学问,教书育人,早就熄了升官发财的心思,是啊,做学问多好啊。另外这一年他唯一的儿子刘芗林刚刚病故了,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