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了一乘。
“分析透彻,方案务实,确实是可造之才,诸位爱卿为国量才辛苦了,不过刘侍郎刚刚所说韩珣的文章并不比他们的差,朕也很好奇,想看看他好在哪里。”
话音落下,仁宗皇帝便让人去将韩珣的试卷调过来,皇帝下令,而且是在合理范围内,书房内的众臣自然是不敢对此有任何的异议。
“陛下。”
片刻后,一名官员手中拿着一份试卷匆匆的赶了回来,将其呈送给仁宗皇帝。
仁宗皇帝将试卷打开,发现卷面上有六“圈”两“尖”,这说明有六位阅卷官还是给予了韩珣很大的肯定,他没有在这上面关注太多,而是开始阅览韩珣所作的文章。
如果说会试的时候,韩珣所做的文章还有所顾及,那么殿试的时候则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说了一些平常可能不会有人说的真话,而这些话肯定会有人不爱听,但是,韩珣认为确实有说的必要。
通篇读完,也确实如韩珣所预料的那样,文章中某些地方毫不留情的针砭时弊确实让仁宗皇帝感觉有一点生气,但是,细细思考下又不得不承认韩珣确实是一针见血,并非人云亦云。
而韩珣对自己所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提出了确实可行的办法,暂且不说这个方法适不适用,起码说明韩珣只是为了谈而谈。
通篇看完之后,仁宗皇帝静思了一会,指着卷面上的两道痕迹问道:“这两道评判是谁给的?”
“回陛下,是臣。”
话音落下,书房内两道声音异口同声的说道,并从众人中向前一步站了出来。
站出来的两人正是杨炯和唐阙,仁宗皇帝打量了两人一眼,说道:“说说你们的看法。”
作为浸淫官场许久的杨炯来说,他似乎猜到了仁宗皇帝如此做法的原因,无非是想将韩珣的名次提上来,如此看来,他还要将韩珣在仁宗皇帝心中的位置再提高一些了。
“回陛下,我朝试策以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着眼于对经史子集的理解和把握,关注学子应对国家重大事件时的决策能力,对策方面,学子往往需要立足经典,引述故事,用以评论当朝时事。”
不过,杨炯也并没有因为仁宗皇帝的询问而慌了阵脚,这种事情对他实在算不上什么,他如实回答:“臣也详细阅览过韩珣所作的文章,确实是明识经邦,强学待问,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文章尾段分析用力过猛,而致使文章失实的瑕疵。”
待到杨炯说完后,作为杨炯一派的姜侍郎拱手道:“回陛下,我朝殿试行文贵在严洁,无取冗长,虽说并没有苛刻的程式要求,但亦是要求行文对仗工整,音韵协和。而臣所说的这三点不可取之处,韩珣所作的文章中具都在列。”
也许杨炯所说的问题有些过于笼统,但是,姜侍郎所提到的问题却是切实存在的,这就都要“归功”于韩珣的直言了,因为对仗工整的骈偶句是写不出直述般锋利的句子的。
“嗯,文章中确实有你们两人所提到的问题。”
仁宗皇帝并没有否认两人所说的话,因为他们所说的问题文章中确实是有迹可循,他又翻看了两眼书案上的试卷,转而问道:“肖尚书,你做为户部尚书,认为韩珣文中所言是否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