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问询
据杨炯所知成国公府与贤王府向来交好,而贤王府与他早就因对政事有不同的看法而失和已久,还有之前韩珣所作的事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他都没有帮韩珣的理由。
最终,杨炯在试卷上画了一“尖”,之所以没有给更低的评断,是因为每位阅卷官在评阅同一份试卷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一般这种差别不能太大,如果发现同一份试卷各阅卷官的评价太悬殊,就另派大臣查阅试卷。
而殿试的试卷想要获得前三名即一甲的试卷必须不能少于七个“圈”,稍逊者为二甲。如果试卷中“圈”、“尖”、“点”间杂,即为三甲;有“直”的便排在三甲之后了。
及至申时,所有试卷全部评判完毕,按照标准将本次殿试的名次排好之后,撕开弥封,将前十名考生的姓名呈报皇帝,同时也要将前三名考生的试卷供皇帝御览,定下本次恩科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陛下,杨尚书和几位大人在殿外等侯。”
“宣他们进来。”
“参见陛下。”
“免礼吧。”
仁宗皇帝在自己无事的时候喜欢在御书房内练字,一幅字的最后一笔完成之后,他放下手中的毛笔,用手巾净手,看到杨炯手中的木匣:“是试卷阅完了吗?”
“正是,此次恩科的前十名,还有初步拟定前三名的试卷都在匣中,特来请陛下御览。”
“拿上来吧。”
仁宗皇帝知道今天是殿试阅卷的时间,所以,按照往年的习惯,他将这段时间空了下来,虽然比他设想的慢了一点,但是,还不算太晚。
仁宗皇帝首先看了匣中一个手札,上面记载了本次恩科的前前十名考生的姓名,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韩珣的名字出现在第五名,这个名次虽说也还不错,但是,和初试的名次显然不能相比。
对此,仁宗皇帝不动神色,将匣内三份试卷中的一份拿了出来,看似随意的问道:“杨尚书以为这次恩科可有什么好苗子吗?”
杨炯拱手行礼,将他认为不错的几人一一说出口:“陛下圣佑,有几人确实有真才实学,例如扬州石广余,荆州赵树文,豫州李逸等都是才华横溢之辈。”
“姜侍郎以为如何?”
“回陛下臣与杨尚书的看法略有不同,臣以为赵树文的文章从而和之,不敢极言时政阙失,略有欠缺。”
“嗯,刘侍郎有什么看法?”
“回陛下,暂定下的前三名学子的水平确实不错,只要善加培养,今后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只不过,臣以为韩珣并不必他们其中任何一人差。”
“嗯。”
听到韩珣的名字后,仁宗皇帝就没有继续问下去,而是专心的将匣中的三份试卷一一认真的通读了一遍,其中石广余和李逸的文章甚得他得心意,而两人所写得文章也确实有前三名得水平。
而赵树文的文章,仁宗皇帝则是和姜侍郎有相同的看法,认为文章中的所言所述未免有迎合朝廷政策风向之嫌,抛开这点不谈,确实是一篇好文章,只不过相对于上述的两位就要低了一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