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点都不让人意外了。
没说的,这是经济繁荣的象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有现象,旧大陆想有还产生不了呢。就拿后世英国的例子来说吧,托马斯·利普顿1876年才在格拉斯哥创建第一家食品店,1890年时进军伦敦,有了70家商店,1898年接受了阿斯奎斯(当时内阁大臣、自由党党魁的族人)、罗斯柴尔德勋爵、法夫公爵等权贵资本家的投资,迅速发展到了254家商店和3800多个茶叶经销处。
英国的百货行业同样如此。1889年创立的哈罗德百货公司瞄准中产阶级和富人,1909年戈登·塞尔福里奇在牛津街创办的塞尔福里奇百货则瞄准工资劳动者,但不管客户来源如何,这两家企业都是连锁百货公司,发迹于一战前的大不列颠黄金年代,并一直维持到了后世21世纪仍然享有盛名。
东岸的百货行业同样如此。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前明年间)的孙春阳南货铺目前在本土拥有一百七十余家分店,在海外殖民地及外国拥有将近三十家分店,以琳琅满目的奢侈品闻名,虽然这家百货送死同样出售大量普通商品。
在过去十年间,该公司创始人家族持有的优先股年均股息达到了20%,其他股东持有的普通股股息也达到了年均13%,惊爆了许多人的眼球。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年迈的孙正义先生依然可以稳稳地待在总经理的岗位上吧,毕竟业绩实在是太出色了。
国营百货公司的经营本来日渐陷入困境。因为过分密集的网点(其分店数几乎是孙春阳南货铺的三倍有余),以及冗员负担沉重,其利润被大量侵蚀,有些年头甚至不怎么挣钱。
工商部在派出了一个高规格调查委员会对其进行摸底后,决定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首先对其进行改组,改名为东岸百货。然后吸纳了大量的社会资本进来,裁汰了很多冗员,同时改变自身的经营模式,瞄准国内数量巨大且每年都在增长的产业工人、经营性农民及服务业人士,出售从家禽到鲜花,从绸缎到酒的几乎所有商品,并允许地方供货商加盟入股各个分店——与此同时,逼格渐高的孙春阳南货铺却多是全资拥有的直营模式——即便不入股,也可以出租柜台、铺位给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做大经营额,走薄利多销的路线。
应该说,这番改革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的。东岸百货商店的利润开始慢慢提升,网点数目不但没有如许多人预计的那样减少,反而还增加了一些。工商部挽救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巨型国营企业,免得财政部出面为其擦屁股,同时还免于国内百货市场一家垄断,可以说是多赢,所有人都很高兴。
东岸百货的年股息一直在6%-8%之间徘徊,与孙春阳南货铺相差很大。但应该看到的是,它服务了更多的城镇居民,极大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常年研究百货行业的人士指出,日后两家百货公司的经营模式可能会日异分化,即孙春阳南货铺的高端色彩会越来越浓,它可能会裁撤掉一些原本设在不发达地区的分店,转而在大城市开更多的分店,且以直营为主。而东岸百货公司则更具加盟性质,分店数量也会越来越多,会更多地出现在普通收入阶层的视野之中。
但不论何种经营模式,这两家连锁百货企业的未来都是十分光明的,因为持续繁荣多年的东岸经济在力挺着它们。只要东岸共和国这艘大船不沉没,这两家企业就会越来越兴旺。现在孙春阳南货铺已经在欧洲和远东拥有分店了,随着东岸这个国家取得更大的成就,百货公司必然也会取得更多的收益,就像已经相继出海控制海外市场的国家储备粮库、南海运输公司等。
这是国势强大带来的好处,和经营者的关系其实不是特别大。而企业的强大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国力的提升,让国家这个实体有更多的力量去国际上竞争,最终为所有人都带来好处。
看得出来,东岸如今就走在这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相辅相成,几乎已经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顶点。下面需要做的,就是掌握着这个国家最高权力的执委会诸公们,充分运用工业力量、军事力量、外交力量和资本力量,利用即将到来的那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去打、去拼,为国民们带来更大的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