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的青年太监说:“你过来扶着朕。”
皇帝硬是半倚半靠在大太监身上,跟着他的脚步慢半拍行进。
肖涵一边磨磨蹭蹭一边心想,这太监身上熏得香是什么味儿?好像隐隐有点臊。他们这些人实在可怜,后天人为造成的残疾,不要说男人的终身性福,恐怕连个人生理卫生一辈子也弄不干净了。
肖涵怀着悲悯的同情心走向南书房,仿佛忽然想起来才问大太监:
“今儿个是谁进讲?”
大太监赶忙回答:“皇上,侍讲学士张英和高士奇都在。”
皇帝心里有了一点谱儿,顺口说:
“今日高士奇留下先讲,明日张英再讲。”大太监应下。
待走进了南书房,两位学士先生早侯着了。皇帝径自坐到龙椅上端架子,大太监就直接同张英说,请张学士明日再来。张英不晓得出了何事,心底忐忑不安,向皇帝陛下跪安后小心翼翼退出门去。肖涵默不作声冷眼打量着,暗暗把这一留一走的二人相貌先分辨清楚。南书房行走的翰林学士,可是日日伴驾的腹心人物,万一认错了可就糟糕至极。※
关于“张英”这个历史人物,肖涵并不很陌生。
肖涵以前曾经去安徽桐城旅游,还参观过张英老家那一道著名的历史遗迹:只有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六尺巷”。
当时带队的地接导游,是位相当漂亮的安徽姑娘,一双丹凤眼,水灵灵地。姑娘口齿清晰,拿腔拿韵,念起张英写给家乡老管家的诗,那抑扬顿挫的声调,颇有文人风范: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肖涵立刻对导游妹妹产生了好感,当然啦,毕竟只是旅游,也就仅仅保持在有好感的阶段。肖涵却因此对导游后面的讲解,印象深刻。
一个教私塾的倔秀才,同当朝一品宰相、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家打官司。张、叶两家的社会地位完全不对等。但是张英没有以强凌弱,而是采取了和邻睦里、以仁待人的姿态,让管家主动退让三尺墙,并且感动了邻居叶秀才,最后叶秀才也把自家的墙拆了后退三尺,形成了六尺巷。这一段拆墙礼让的事迹,足以说明张英的人品端方,克己公允。
导游姑娘介绍说,安徽安庆很流行的一个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也是指的张英家庭。所以肖涵晓得,张英后来是做到了康熙朝的宰相。他的儿子张廷玉,将来更是青出于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甚至连张英的孙子读书也相当厉害,老张这家人都是挺聪明的。
]]
--------------------------
想被收藏包养-★-想有推荐的票票-★-怕见催更的票票。
俺是爱听夸奖-★-怕被大阿哥欺负-★-龟行蜗速小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