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范和赵葵因为蔡州已经被收复,就请求乘机北伐中原,以收复三京。赵氏兄弟背后,其实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兄弟虽然辛辛苦苦地平定了李全之乱,却在灭金的大场合上输给了荆襄的史嵩之。史嵩之是史弥远的侄子,他们想在朝廷上占据优势就必须在战功上超过史嵩之。
虽然收复中原能带来巨大的声望和荣誉,但是朝中的大多数臣僚反对出师。参知政事乔行简当时带病在家,听说此事后立即抱病上书道:"今边面辽阔,出师非止一途,陛下之将,足当一面者几人?勇而斗者几人?智而善谋者几人?""陛下之兵,能战者几万?分道而趣京、洛者几万?留屯而守淮、襄者几万?" 知官告院张煜也认为:“蒙古非金仇可比,当选将、练兵、储财、积粟,自固吾圉"。刚返朝的名士真德秀则说道:“移江、淮甲兵以守无用之空城,运江、淮金谷以治不耕之废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之弊立见。"
在这样一片反对声中,赵昀虽然下诏"求直言"、表示自己要从善如流,还是决定出兵。他只派淮西制置司六万军队北伐,试图以这六万人去收复中原。原先即使是主战派制定的作战计划,仍然表示要在收复潼关和黄河以南后,至少要用十五万百战精锐之师来专职防御,才能守住黄河防线。赵昀却仅仅派遣淮西军,一场并不成熟的军事行动就此展开。
在外的各地将帅几乎全都反对出兵。赵范的参谋官丘岳就说道:“方兴之敌,新盟而退,气盛锋锐,宁肯捐所得以与人耶!”淮西总领吴潜说道:“河南取之虽易,守之则难,兵戎之资,所费何巨!民穷不堪,激而为变,今日之事,岂可轻议!”主持灭金之战的史嵩之虽然有私心,上书却说得中肯,认为京湖连年饥谨,无力承担这样的进攻,而河南连年兵祸,要在当地获得补给也不现实,并表示自己宁肯抗旨也不发兵。
偏偏右丞相郑清之力主同意赵范的建议,劝赵昀立即施行。赵昀也是好大喜功,于是命赵范、赵葵移驻黄州,准备克日进兵。赵昀令庐州知州全子才率一万淮西兵为先锋直趋汴京,命赵葵率五万主力军作为后继,将赵范任命为两淮制置大使,驻军光州、黄州间负责接应。因史嵩之始终反对出兵,所以赵昀不用京湖兵,只用淮西兵,但要求史嵩之负责为淮西军供应粮草。
全子才从庐州出发,六天后渡过淮河进入敌境。由于蒙古大军已经撤离,中原百姓又死伤殆尽,因此宋军如入无人之境,连活人都没看到几个。渡过淮河之后,全子才军很快到达城父。城父本是一座大城,曾经号称小东京,此时只有十余处民居。几日后,全子才军到达毫州。毫州残破到只有七名士兵守城,一见宋军只能投降。六月末,全子才收复了宋太祖的发迹之地-,南京应天府。
蒙古将领塔察儿早就听说宋军北进,便率所部蒙古
兵退到黄河以北,故意示宋军以弱,引诱宋军深入。过河之前,蒙古人还用了一招,就是把黄河南岸的河堤掘开,放河水到淮河一带。两淮一带顿时大片的土地变成水泽沼泽,严重地干扰了宋军的行军,许多地方水深到腰部。一些地方的水势,甚至涨到宋军士兵的脖子高。
不仅如此,宋军的后勤补给线被严重破坏,运粮队得绕一个圈子,才能抵达河南境内,两淮一带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了。全子才大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行军,于七月初二到达汴京城东扎营。汴京这时是由崔立驻守,都尉李伯渊、李琦等一向被崔立轻视和侮辱,因此私下想报怨。他们听说全子才兵到,便写信约定投降,假装和崔立商议守城。
崔立没有戒备,乘马而来。李伯渊拔出匕首,就在马上刺杀崔立,穿入崔立的胸口。崔立当即倒撞下马,落地毙命。李伯渊把崔立的尸首绑在马尾,号令军前,说道:“崔立杀害劫夺,非常暴虐,大逆不道,古今没有,是否该杀?”大众齐声道:“该杀!该杀!他的罪恶,寸斩还是嫌轻。”于是枭了崔立的首级,刮在承天门上祭奠哀宗,并陈尸市上,听任军民割取,顷刻被割完。
李伯渊等人出城迎接宋军,全子才整军进城。过了十多天,赵葵率领淮西兵五万,从滁州夺取泗州,又由泗州赶到汴京,和全子才相见。赵葵对全子才说道:“我们刚开始谋划据关守河,你们已到此有半个多月,不急去攻潼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