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今天王盖就来了。
今天见王盖小小年纪便又写了一书,自然是要帮忙看看。
王盖从六岁到十二岁这六年里,跟着郑玄跑过青州,去过徐州,坐船到过长沙,办学去过荆州,也跟着郑玄去过洛阳,更去过北方边境。之后的四年里,王盖就一直在豫州的家中了。
至于为什么说又呢?实在是王盖太优秀了,让郑玄恨不得让王盖直接成为关门弟子。
到了青州,王盖写下了《观沧海》,少年老成,太原王氏本就于孔家世交,再加上当年王盖拜师,还是自己在豫州路过帮了一把,现在是更喜欢王盖了。
到了泰山地界,写下了《望岳》,被大批大批的报国无门的寒门子弟所追捧。
到了洛阳,王盖更是彻底放弃了底线,照着现代汉赋《洛阳赋》的框架,删删改改变成了自己的,一时间风声无两,被蔡邕称为“大才”。
到了幽州,王盖写下了《使至塞上》和《出塞》,经过一路的传播,加上文士之间的互相交流,使得王盖名声大作,此两首诗更是被一众边关守将们所传唱。
卢植亲口说:此子前途无量。
在文学上,郑玄真的是太喜爱王盖这个小孩子了,更何况人品上也没有问题,名声特别好,郑玄也是在后面推了一把,让王盖的这几首诗词传播的更广。
毕竟那一个《游子吟》可不是白给,汉代出仕讲究举孝廉和征辟制,无论是这两个哪一种,孝,都是最大的一条。
而这个《游子吟》,王盖简直是戳这帮子大家的心窝子上了。
郑玄接过竹简,便开始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时不时点点头,时不时皱皱眉头,直接投笔更改。
王盖也是乐的清闲,眼观鼻鼻观心,在那里静坐。有一说一,王盖觉得自己跪坐一坐能坐一大天,牛逼坏了。
“你准备叫它什么名字?”
“典论。”
“嗯。”
师徒二人相视一笑,纷纷站起身来,一个去把斧正后的文章重新抄写一遍,一个则是准备把这个《典论》推广出去。
郑玄神色肃穆,提笔认真的评价道:《典论》是第一部以直言批判为主的文学专论。
第一,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那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
第二,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今之文人”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
第三,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气”,实际上指的是文人的气质和个性。
第四,论述了文风昌盛的益处,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都不如文章能传诸无穷。
郑玄写完后,又反复的看了几遍,满意的点点头后,又抄写了四五份,让书童交给跟他游学的几名弟子。
而这几名弟子,自然就是……水军头子了。
直到晚五,王盖才抹了一把汗,揉着鸡爪子一样的手,准备归家。
没办法,这可是自己未来的路,必须要打好基础,要不是历史车轮滚滚而来,王盖恨不得下辈子出仕,一辈子当个游云野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