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魏征的回答后,李世民总结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朕所下的诏命,有益于天下百姓的,自然会青史留名,彪炳千秋。如果不利于天下百姓的,就是汇集成册,又有何用?隋炀帝虽然有文选发行于世,隋朝照样灭亡了!作为君王,忧患是否推行德政,而非忧患是否出版文选钓名沽誉。”
于是,李世民在邓世隆奏章上大笔一挥:“朕不许!”
一日,袁天纲在府中与高淑行谈论到此事,袁天纲感慨道:“圣上真不愧是千古一帝,他胸怀若谷,广开言路,历史上没有哪一位帝王能做到这一步的!”
高淑行好奇地问道:“圣上是前无古人,但后有来者吗?”
袁天纲肯定地说:“后世帝王也做不到像圣上如此开明的。”
“后世的帝王是如何做的?” 高淑行好奇地问道。
袁天纲看到高淑行如此感兴趣,就继续说道:
“在一千多年后,也有一个千古一帝,史书上被称为康熙大帝,他虽然文治武功堪比圣上,但是他可没有像圣上那样广开言路、大度开明,而是大搞文字狱。”
“什么是文字狱?” 高淑行不解地问。
“文字狱,就是因言获罪。康熙朝有文字狱十一起,其中有一起文字狱案尤为残酷,即《明史》案。”
“什么是《明史》案?” 高淑行饶有兴趣地问道。
“《明史》案,就是清朝时期江南道有一富户庄廷鑨,购买了前朝朱国桢未完成的《明史》,他召集各方人才,补写前朝史事。书中在叙述前朝史事时,奉前朝的年号为正朔,还刻意不用清朝年号,并提到了清朝早期一些不甚光彩的秘闻,结果被人告发酿成大狱。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凡是为此书题名的、做序的、校阅的、刻书的、卖书的,甚至买书的等等,及其家族,全部被株连,斩首人数多达二百多人,被发配边疆的近二千多人。庄廷鑨那时候已经病死了,但是死了也不放过你,他被掘墓剖棺、枭首碎骨,尸体被悬挂在城墙上示众三个月。”
“这么残酷啊!” 高淑行听得心惊胆颤。
“等到了康熙大帝的孙子乾隆当皇帝时,他一手搞起‘禁书运动’,禁书的范围被无限扩大。但凡有‘虏’、 ‘戎’、 ‘胡’、 ‘夷’、 ‘藩’、 ‘伪’、 ‘酋’、 ‘贼’、 ‘女真’、 ‘满洲’ 等字样的书都属于禁书。一时间,京城里的书籍堆积如山,几十个焚烧炉不分昼夜的燃烧。比如前朝档案不少于一千万份,被烧得仅剩不到三千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只焚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书籍,与乾隆大帝的‘禁书运动’ 相比较,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堪称为华夏文明史上的第二次文化大浩劫。”
“看来我们生活在大唐盛世,文明开放,万国来朝,是何其幸!” 高淑行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