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鸡笼和东台湾。大员的兵力约占80%,鸡笼约占20%,东台湾的驻军只有20余人,由于兵力太少,所以由联合村帮助管理东台湾。
曾庆余又又挂上一张图,只见,图上画的是台湾城的地图。
照片或者录像情报,是语言或者文字情报无法比拟的,但这个时代没有照相机或者录像机,所以,江海洋在培训情报人员时,额外开了一门绘画课,要求学员必须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这样,情报人员可以提供更为直观的图纸情报,能更形象地说明问题。
曾庆余结合图纸继续讲解。
台湾岛西南的外海有十一座沙洲:海翁线、加荖湾、隙仔、北线尾、大鲲身、二鲲身……直至七鲲身,与海岸线间围成一片泻湖内海,称为“台江”。其中,隙仔与北线尾间的水道迂回曲折,底部坚石堆积,暗礁盘结,大船不易通行,有“天险”之称;因两岸沙角形似鹿耳,航道狭窄如门,称为“鹿耳门”;北线尾与大鲲身间的水道最深,可容海船通过,是出入台江的主要港道,称为“大员港”。
大员港又有两条水道连接外海,即北港航道和南港航道。台湾城就建在大员港南面的大鲲身,西边是南港航道,右边是大员港与台江的连接处,可谓地势险要。南港航道虽水深能通过大船,但岸上有重炮封锁,而且,大员港里有荷兰战舰把守,只有经过战斗才能通过。北港航道长期泥沙淤塞,大船不易通行,只有在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满潮时,大型战舰才能通过。
曾庆余讲完台湾城的位置,又换上一张台湾城的三视图,继续讲解。
台湾城由南北两座城堡组成。北面是一座长方形城堡不是水平的,稍微向西倾斜15°的样子,出入口都在这边,是台湾城的外城。南面是一座菱形城堡,菱形的四个角正好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台湾城的内城。外城的东南角与内城的西角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整个台湾城。
下面先具体说说北面的外城。
北侧的外城比南面的内城矮,只有两层,也用红色砖瓦建成。下层和南面内城的底层差不多高,在下层的北城墙中部,有一个半圆形堡突出城墙外,在城堡西侧的两角各有一四方形瞭望台,突出城墙外。上层是数幢房屋,从这层可以直接进入南面内城的中层。
再说说南面的内城。
内城比外城高,有三层,均用红色砖瓦建成。底层是地下室。在中层的每面城墙中部,都有一个半圆形堡突出墙外,在这个堡里可发现并攻击两侧爬墙的人。上层也是四方形的城堡,但在城堡的四角各有一四方形瞭望台,像后世的日军炮楼,突出城墙外。在上层顶上是数幢房屋。
台湾城的所有城墙都高3丈多,非常坚固,每座城堡上面设置了数十门火炮,当真是易守难攻。
曾庆余讲解完,众人感觉自己去过台湾城一样,都佩服总指挥的智慧。这样的图纸情报通俗易懂,非常直观,也便于制定作战计划。
曾庆余继续介绍荷兰驻台湾的海军。
荷兰常驻台湾的大型战船有四五条,排水量均为三四百吨,载炮都在十几二十门以上,小船数条,都停泊在大员港里。台湾城堡上的火炮和大员港里的战舰,可以封锁大员港口。另外,从巴达维亚到台湾,定期有战船运送物资来,但都借着南信季风。
江海洋知道,这个时代人的天气知识很有限。
他知道,曾庆余说的南信季风就是西南季风,即夏季风,时间为每年三至九月;而北信季风是东北季风,即冬季风。时间为十月至次年四月。另外,台湾约在六月中旬后进入台风季,一直延续到秋季,最晚迟至十一月。这对作战很不利,救**必须在台风季来临之前拿下台湾。
现在快五月了,台湾正在盛行夏季风。而夏季风盛行时还伴有梅雨,一般在每年五月上旬,最晚延续到六月中旬,常长达一个月左右。梅雨时,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交替,天气瞬息万变,有时候短短一天之内,经历晴日、阴天、降雨所有天气形态,被人戏称“晴时多云偶阵雨”。
梅雨季节作战对救**非常有利。
首先,救**的霹雳炮不用火药发射,不担心发射火药会被雨淋湿;其次,救**的火铳都是燧石打火,也不担心发射火药会被雨淋湿。
荷兰人无论火炮还是火枪,都会受到梅雨天气的严重影响。
另外,这个季节救**进攻台湾还有两个好处:一,台湾的荷兰人难以向巴达维亚荷兰总部求援;顺风时,台湾到达巴达维亚需40天,而今是逆风,要猴年马月才能到啊?二,如救**能拿下台湾,在半年内,荷兰人都不会知道台湾被占领的消息,从而不会来报复,救**可以安心发展。
其实,一个真正的军事家,必须什么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