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兵分两路。
孙武带水军走水路,一路顺流而下回吴国。
伍子胥率兵走陆路,还是当年他逃亡时,走得那条路线。
十九年,逃亡时二十多岁,风华正茂。
此时凯旋归吴,正值壮年,却是白了头。
伍子胥分别派人去厉阳山找东皋公,龙洞山找皇甫讷,结果二人都不在隐居洞府,飘然不知所踪。
二位高士曾助他逃离楚国,可谓救命之恩。
伍子胥望着昭关,桩桩件件往事涌上心头,命人直接将其拆除。
十九年复仇之路,虽漫长且坎坷艰辛,但是伍子胥做到了,并且他的事迹,广为后人所传颂。
《礼记·曲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意思是说,对于杀父仇人,儿子们不能和这仇人生活在同一蓝天下,无论仇人身处何处,儿子们非得找到并亲手杀死仇人。
自己兄弟被人杀了,要时刻随身带着兵器,见了仇人就杀;自己的好朋友被人杀了,不能和仇人生活在一个国家里,要么杀死仇人,要么追杀得仇人逃往国外。
《春秋公羊传》:“不复仇,非子也。”还进一步提出了复仇的第四个原则:“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意思是如果父亲是被冤枉处死的,儿子可以登记后找仇人复仇。此之谓“血亲复仇”,春秋时期的一种风气。
考诸史实,有关伍子胥的事迹记载的典籍很多,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主要有《左传》《春秋》《竹书纪年》《清华简》《国语》《淮南子》《史记》《汉书》《韩书外传》《说苑》《列女传》《列子》等。但仍以左传春秋竹书成书最早,记事最详,价值也最高,可因循史籍,额外了解。
到了吴国,伍子胥孙武等一干有功之臣,接受了吴王阖闾的封赏。
孙武拜辞不受:“不想为官,还请大王放我归山躬耕去吧。”
吴王阖闾再三挽留,孙武执意要走。
吴王无奈,只能赐予几车金箔,让孙武自去寻个自由安乐的去处。
大雪纷飞中,伍子胥前来送行。
孙武轻声劝说:“当今我吴国四境安然,兵威大振,但是寒来暑往,春去冬来,盛极必衰。
阴阳交替,少阳可易为老阳,老阳可易为少阴,吴国当下之盛,堪比老阳。
眼下功成,伍兄何不趁机与我一样,急流勇退?以免日后,身遭不测。”
伍子胥不以为然道:“现下大局已定,正是盛世升平,为何要走?”
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盛世,冒然放弃享受果实,确实难免不甘,伍子胥反过来挽留孙武。
孙武也没指望几句话便改变他的决策,呵呵一笑,道了声“珍重”,便飘然而去。
一路上,将封赏的金银财宝,分发给沿途的穷苦百姓,一文不剩,从次飘然不知所踪。
伍子胥被吴王阖闾任命为相国,伯丕为太宰,一主一辅,共掌国政。
工赐随着孙武一路到了申邑海边,二人在此分别。
工赐满怀歉意,对着先生远去的背影,深躬一礼,直至其身影模糊,才踏上了改造好的楚舟。
皇甫讷在此恭候多时,船队杨帆,启航。
楚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
周敬王15年,公元前505年,吴王阖闾下令在南部边境,现浙江崇德一带,修建了一座石门关,防范越国。
越国大夫范蠡,也奉越王允常之命,在北部边境:固陵,现萧山一带,修筑城防。
秦楚联军进了郢都,好一番“人是物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