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皇帝李世民却是沉默着,没有任何的话语表示,只见他嘴角泛起一丝淡淡的微笑,整个人从椅子上缓缓站起,双眼毫无任何波动的看着面前的太子李承乾,唏嘘的声音响起,
“既然你是这样说的,那关于这道奏折,就由你来批吧。”
说着,李世民便将手中那根拥有着无上权力的朱笔递到李承乾面前。
“父皇,这......”太子李承乾被自己父皇的这一动作可谓是弄的晕头转向,不知该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朱批一般是只有皇上才有资格使用的,除此之外,任何人,哪怕就是身为太子,也是没有使用的权力。
“怎么,不敢吗?”李世民目光如炬,“是不敢接这支笔?还是不敢在上面批示?”
“父皇,儿臣......”李承乾刚想继续解释着什么,但注视着自己父皇投射而来的眼神,心中顿时一横,直接伸手接过朱笔,就往那主位的椅子上坐了上去。
李承乾眼神扫过面前的这道奏折,一目十行,随后右手抬起,朱笔划过,其上好像有一只无形巨手存在,轻飘飘之下便可拨弄天下局势,又好似一支悬于天上的绝世神兵,一挥之下也可无数人头落地,血流成河。
仅仅只是用这支笔书写上几个字,太子李承乾便感觉自己已经耗尽了全身的力气,甚至连呼气,都开始微喘了起来。
“父皇,好了。”李承乾说着,便将那象征着皇权的朱笔轻轻放到一旁,起身恭敬的站立。
他原以为父皇李世民会来查看一番自己的批示,可谁知道却又是出乎了他的预料。
只见李世民整个人神色都没往这边瞟上一眼,就更不要说看太子批阅的奏折了,他直接开口,道:“既然批示完了,那就直接分发下去,交给大臣查办吧。”
听到这话的李承乾,心中却又是闪过复杂情绪,他不知道自己此刻是感到欣慰,还是激动,亦或是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这些情绪揉杂在一起,甚至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
“多谢父皇,既然如此,那儿臣就告退了。”
太子说着,便将那些已经批示完的奏折全部搬起,退出了大殿。
......
“长孙大人,长孙大人。”大厅外,一名有着浓密胡子的大臣急忙跑来,大声的叫喊着。
“朱大人,何时如此慌张?”尚书省中,坐在首位长孙无忌面色间带着微微的不喜,显然是对于来人这般动作的回应。
若是平常,恐怕任何人面对如今身居高位的长孙无忌的这般神情,心中都要无比忐忑一段时间,生怕因为这一点小事被长孙大人给记恨上了,但此次的这位朱大人,却好似没有看见般。
“长孙大人,属下有重要情况禀报。”朱大人眼神间满是严肃。
“哦,到底是何事?说说看。”此刻的长孙无忌也是将自己心中的点点愤怒压下,看看眼前这朱大人究竟能说出个什么事来,之后再另做打算。
“这是今天收到的、陛下所批阅的其中一封奏折。”朱大人说着,伸手将一封稀疏平常的奏折拿出,“长孙大人能看出来这其中有何不同吗?”
见到这位朱大人竟然还在跟自己打哑谜,长孙无忌心中的怒火顿时就升腾了起来,他作为宰相之一,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数不胜数,对于眼前这位朱大人早就不耐烦了起来。
但多年的修身养性还是让他忍住了自己的脾气,伸手将奏折接过,拿起打开查看了起来。
奏折里面的内容就是前段时间朝廷上争议十分巨大的,关于如何处理侯君集的,对于长孙无忌来说这封奏折并没有引起他内心任何的波动,因为这封奏折就是经过他的手递上去的。
只不过此时的这封奏折上是有皇帝朱批的,仅此不同而已。
看到这,长孙无忌内心怒气再也忍受不住,刚想发火怒斥,突然,他看向奏折间的眼神一凝,像是发现了什么,整个人脸色都变得无比沉重起来。
长孙无忌将手中奏折放在桌上,而后迅速起身,再另外一旁的桌上寻找着什么。
片刻时间,长孙无忌快步走来,而此时在他的手上,还拿着另外一封奏折。
他将新找来的奏折打开,平整的放置在先前那封奏折旁,双眼不断左右划过,好似在对比着什么。
而一旁,朱大人也同样如此,瞳孔间左右快速移动,一言不发。
片刻,长孙无忌视线终是缓缓移开,眉头紧锁,他手指着桌上的两封奏折,眼神间满是不解,“朱大人,这是怎么回事?”
眼前那宽大的楠木桌上,右边的奏折是朱大人所带来的,而左边的奏折是长孙无忌刚才所找来的,这两封奏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昨天从皇宫中送出,陛下同一时间批阅的奏折。
但这两封奏折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一个稍有差池就足以砍掉无数人头颅的不同点,这两封奏折上的鲜红朱批字迹,完全不同。
一个字迹是如刀锋般、笔走龙蛇,刚猛有力,一个则是有点龙飞凤舞,显得圆滑许多。
这般区别,顿时让长孙无忌心中闪过无数种想法,此刻哪怕是身为宰相的长孙无忌,都有点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长孙大人,莫慌、莫慌,属下再给您看样东西。”一旁朱大人说着,从自己胸口间掏出了一封纸张,“大人看过这件东西后,一切应该就都明白了。”
长孙无忌接过递来的纸张,连忙打开。
纸张上面所记载的是在泰山封禅大典之前,朝廷寄往泰山周边官府的一些注意事项,对于这上面的内容,长孙无忌基本也还记着一二,他双眼快速扫过,直到最后,定格了起来。
这种纸张上最后一般都会记载发布命令之人的名字,而此刻,映入长孙无忌双眼的名字是,皇太子,李承乾。
而纸张上的字迹,与正摆在桌上,朱大人所拿来奏折上的朱批字迹,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