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不复存在。
大军继续前进,而整个山东氏族们也是紧跟着文武百官身后,一同前往。
近距离感受周围的这些钢铁士兵,却又是另外的一番景象。
远处感受更多的是大军的气势,是他们那如天威般的威压,此刻他们身处近处,所看到的却是纪律严明,将士们训练有素,动作极为的整齐划一。
数万道身披盔甲、手持长矛的士兵,其行动还是这般的整齐,几乎每一个动作之下都能带给人心灵的震撼。
一远一近的两种军队展示,所带着这些盘踞一方的山东氏族间的震撼、畏惧,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他们此刻也算是明白了,大唐的这位皇帝所要的并不是他们这些人去参加大典,而是要向他们展示大唐的军威。
很明显,这位皇帝陛下的目的达到了。
此情此景,恐怕早已经深入到了每个氏族之人的内心深处,哪怕是终生都难以忘却,将成为他们心中一道最大的枷锁。
次日,一连串巍峨山峰出现在队伍身前,这里便是泰山了,而那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峰,好似直插入云霄,将天地相连,这就是泰山的主峰。
在整个泰山脚下,早已是站满了各色人群,他们形态各异、身上所穿戴的服饰也不尽相同,这些人皆是唐朝周围各国的使臣。
他们听说唐朝皇帝将要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因此特意派了专人前来祝贺,或是表达自己的忠心,或是提前向唐朝示好。
当然,除了这些人,更多的还是唐朝的官员、士兵。
整个泰山在这段时间可谓是异常的热闹,简直就好似像过年了一般,每天都有无数的工人、士兵上上下下、来来往往。
而当地的官员对这里也是异常的关注,尽管之前的泰山就很有名气,素有天下第一山之称,但由于其地势偏僻,所来的人并不多,最多也就是一些文人墨客驻足。
不过自从皇帝颁布泰山封禅的诏令之后,这个位置就直接变成了官员们的常驻之地。
当地的县令、刺史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过来查看一下工程的进度,对那些干活的百姓们也是一顿的激励,说这里的一切到时候皇帝陛下都是要看的,是关系到整个大唐江上的,也是关系到他们这些人能不能继续过上这般好日子的。
在这番言语刺激之下,这些干活的百姓们顿时就干的更加起劲,也更加的仔细了,简直就像把他当成了自己家东西般对待。
当然,官府也并没有亏待这些干活的百姓,他们每干一天都是可以领到相应工钱,而且伙食也是官府负责,可以说与直接征发徭役截然不同。
这等情况之下,百姓们可以说是干的津津有味。
至于周围的那些士兵们,他们也是警惕谨守着自己的岗位,监视着周围的一切风吹草动。
泰山主峰山脚之下,群臣百官所站立的最中心处,新建了一处圆形祭坛,面积庞大,气势古典,其上用五种颜色的土壤装饰,看上去异常的神圣,号曰封祀坛。
整个泰山山脉,除了最为雄壮的主峰之外,还有另外两座山峰同样高耸。
而在这两座山峰之顶,同样也都修建了广五丈,高九尺的巍峨祭坛,用以告慰上天,分别为登封坛、降禅坛。
三坛特意设立,以向上天说明当今皇帝陛下的圣德和功绩。
光就这三坐坛的建立,就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实这些东西与修筑一座宫殿相比,所需要的材料都是都是小巫见大巫,但难就难在地形了。
这三坐坛之中,除了封祀坛外,另外两坛皆是处于山顶之上,寻常人哪怕若是只爬到山顶,都极为困难,轻则体力不支,重则头晕脑胀,那就更不要说还要将修筑祭坛的材料运上去了。
这些种种,也是为何准备大典需要花费这么长时间的原因。
待整个部队行至泰山脚下时,新行休整一日,以养精蓄锐,化解这一路上的舟车劳顿。
翌日,众文武百官、宗室大臣以及周边国家的来使,皆是聚集于泰山山脚,主峰之下。
文武大臣立于两旁,皇帝李世民站在封祀坛上,威严庄重,随着皇太子李承乾的一声令下,整个封禅仪式正式开始。
现场庄严的礼乐之声齐鸣,皇帝李世民手持圣旨,口中一句接着一句的祷告。
“跪。”
皇太子一声之下,文武百官皆是跪立,面朝祭坛方向,恭敬的行三跪九叩大礼。
“起。”
一阵躁动,文武百官皆是站起身子,而站在祭坛之上的皇帝李世民,则是将手中的圣旨一挥,直接扔进身前的大鼎之中。
烈火熊熊,转瞬间便将这道圣旨给焚烧的一干二净,见到这般,李世民、乃至周围的文武百官都是嘴角微笑,面露喜色。
这就代表着上天收到他们的祷告了,知晓了他们的意愿。
在不远处,王权宁看到这一幕,双眼之中却是平静异常,对于这些牛鬼蛇神的玄说,王权宁肯定是不相信的,但却也不好说些什么,更不能站出来反对。
这种祭天的大事,别说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王爷了,哪怕就是皇帝反对,恐怕都会直接触犯众怒。
正因如此,有时候沉默,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泰山主峰下,封祀坛之上,经过了这些礼节之后,在此处的祭祀就算是全部完成了,太子李承乾留下来处理一些收尾的事,而皇帝李世民则去会面各国来使。
翌日,皇帝李世民以及文武百官一众则前往泰山主峰左边的一座高峰,也就是登封坛的所在地。
在这里,整个祭天的流程几乎与前一天的完全一样,只不过就是最后的那方大鼎没有了,换成了一方只有半人高的小鼎,体现其主次有别。
种种物件、种种行为,无一不在标志着其礼仪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