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考场上,那些考生们先前还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直到后来有几名考生被这些士兵带走,他们这才意识到了什么东西,心中的那般怨气终于是消散了一丝。
这场科举省试,就在这些考生的激烈议论声中结束了。
......
科举考试结束至今已经三天时间,这三天里整个朝堂之上可谓是热闹非凡,没有一刻消停的时候,大臣们分为两派相互之间不断的争吵。
起因就是王权宁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调动军队对那些考生进行了搜身,尽管只调动一小部分军队是在王权宁权力范围之内的,但让军队进入考场,那就是不符合规矩了。
也因此,众大臣们对于王权宁的这种做法予以了猛烈的抨击。
另外一派同样是因为王权宁,在科举考试结束的当天,王权宁便直接进宫面见了皇帝李世民。
在紫宸殿内,王权宁对自己所作的一切都进行了汇报、以及解释,原本皇帝李世民就对今天科举所发生的事有听说,可如今听到王权宁的说法却又是一回事。
特别是王权宁在拿出从那几名考生身上搜查到的小纸条时,李世民眼中的怒意不可遏制的爆发出来。
对于这次科举考试试卷的内容,李世民尽管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政务,但对于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有特意的查看。
而如今王权宁所拿出来小纸条上所记载的内容,显然就与这次科举考试内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于此这般,实在是太过于巧合了。
应该说这都不能仅仅用巧合来解释,毕竟科举一共有六科,每科所考察的内容都不一样,可那小纸条上,不管是什么科目,纸条上的内容几乎都与科举考试内容相似。
这般情况,正如王权宁所说,可能已经涉及到他们这些主持科举的官员泄密的问题了。
李世民注视着正坐在自己身前的这位结拜弟弟,眼神不断上下打量着,突然间一句莫名的话语从他嘴中蹦出,“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办?”
王权宁一听,当即也是在脑海中迅速思量了起来,实在是如今这位皇帝大哥李世民对待自己的看法,让他有点捉摸不透。
要说自己如今做了这么多在众人眼中比较出格的事,皇帝李世民应该给予他一点处罚吧,哪怕就真的没有处罚,那训斥一顿总是应该的。
可怪就怪在这里,自己的这位皇帝大哥李世民在召见自己的时候,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表示,就只是问了他整个事情的经过,以及如今这询问他怎样看待这件事情。
思索片刻,王权宁还是将自己内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陛下,恕臣弟直言,臣弟认为如今应该安排人来彻查此事。”
“参加科举的那些考生乃是我大唐朝的未来,所谓科举取士,我大唐朝想延绵不绝,就一定需要这些新鲜血液来不断充实、不断的进行迭代。
可如今的科举考试,竟然出现了作弊,甚至是有内部官员泄露考试内容的事情,臣弟请求陛下对这件事情严肃处理,以保我大唐科举的公平公正。”
王权宁说的慷慨激昂,李世民却是听的沉默不语,对于王权宁说的这些,李世民自然也是清楚,但身处于他这个位置,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
不说别的,就单单从那几名作弊考生的身份这就让人很值得思量。
在这个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李世民其实就已经得知了,不仅如此,他还特意命人去查看了那几名作弊考生的背景,结果也是果不其然,这些人皆是大有来头。
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这些五姓七望的家族子弟基本上都参与了其中,不过参加科举的那范阳卢氏的子弟这次却不在其中,不知道他们是真的没有参与这次行动,还是说运气好没有被抓到。
面对着这些大家族,哪怕是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也不敢轻举妄动。
尽管上次因为氏族志的事情狠狠的打击了一下这五姓七望的气焰,但兔子逼急了都会咬人,更何况是这些打盹的老虎。
也正因此,李世民所需要考虑的事情非常多,不敢将这几家给逼得太急了。
不要看如今是天下太平,唐朝的国力也在一天天的强盛,但在那些豪门世族的地盘上,官府的统治力远远不够,甚至被那些豪门世族给压的死死的。
这些家族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底蕴沉淀下来,所积累的关系如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般庞大、复杂,可谓是渗透进了大唐的各行各业,若是真将他们给逼急,呼朋唤友,要钱有钱、有人有人,短时间内在自己的地盘上就能拉出一支军队起来。
这并不是幻想、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之前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虽说如今的唐朝武将云集,对这种临时组成的草台班子不会感到丝毫害怕,但从内部一旦开始分裂,再想要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就很难了。
一旦那些豪门世族真的在自己地盘起兵,唐朝不管是赢是输,那起兵的几州之地中的百姓,想来是再很难对唐朝有归属感了。
李世民思绪良久,眼眸中精光闪烁,凝重的声音发出,“那你觉得若真要彻查此事,派谁去合适?”
李世民的目光充斥着审视的意味,就那么不断对王权宁进行打量,仿佛要看透其内心。
不过面对这些王权宁却是并不在意,而是脱口而出,“臣弟认为魏征魏大人最为合适。”
顿了顿,王权宁继续道:“另外,臣弟认为可以让太子从旁协助,一同参与进来,以显示陛下对此案的重视。”
李世民愣了愣,神情间似乎有一瞬间的愕然,不过很快就恢复成了原样。
对于王权宁所推荐的魏征,这本就在李世民的预料之中,实在是魏征这人在如今的官场之中太过于出名了,刚正不阿,面对皇帝的错误,哪怕是在朝堂之上也敢于直言不讳。
想来这般人物来彻查此案,是绝不会随意包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