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再加火兵一队,实际是六队一哨,加管哨、旗鼓、传令、司务、杂流等,步营一哨就得一百五十号人。
向上的五哨为一司,依旧不变,但是为了后续扩编准备,各营数司,不设定数。
到这一回补充员额之后,一司满员就得上千了,相当于一个小营。
面对这个新变化,南离与诸将反复推演商议后的束伍定编意图,最终就是除拔五营副将为总兵外,同时将五营升格,更定为中左右前后五镇,将原来每营中的一司升格为一个小营,营主将直接设为参将衔,五镇各自辖下小营数目不等。
一个小营直辖满编五哨,编成为了一个机动灵活的小型战术单位,无论管制、训练、战斗使用都非常灵活。
每镇一名总兵为主将,配一到三名副将,作为总兵副手,及临时指派两个以上小营行动时的协调派遣。
原来的一个战营五司有二十到二十五哨,其中全训主力只有两营八到十哨,其余都是半训状态,攻打清兵固守的一个县城是非常吃力的,把握一些需要两营到三营。
如今一镇辖若干整编后全训满员步营,编制完善、士卒精整后,后续再配置上炮兵、骑兵、辎重,加上乡兵、民壮的补充、配合,完全有把握围攻一个千余清兵固守的城池。
眉邛五营升格为西川五镇,拿出三镇来,就可以攻打一个州、府的中等城池才行。
如有一日有能力再次升级就是军府,那怕是得等到南离有一日封公封王之爵了,这是后话,当下还考虑不了。
升格后得颁下军镇和小营的番号,到这一节,开府军镇的名称与小营营号,南离与诸将很是费了些脑筋。
最终军镇番号确定:
以“离合星火、义胜天地”八字为基础,先取“火义胜天地”五字为帜,留出离合星三字为日后扩编所用,设火字中镇、义字前镇、胜字后镇、天字左镇、地字右镇,分别对应原有的镇标、崇义、大义、铁胜、关山诸营。
各营原辖诸司升格为营,各授营号。
原崇义、铁胜、大义、关山的营号为各营核心战力最强的顶着甲字号的一司所继承,其余各营就得另授营号了。
最终,
火字中镇:火攻、火韬、火翼、亲卫、飞骑、铁骑,便是原有镇标五司,将教导司分出去单列,补充摇黄士卒中擅用火器或擅骑射的士卒,飞骑、铁骑二营员额满编,将原火攻司扩为火攻、火翼、火韬三营,分掌重炮、火箭及随军火器训练。
义字前镇:崇义、兴义、忠义、勇义、怀义五营,都是原辖的五司升格而来,崇义、兴义为原本的全训战斗部队,其余三司本是半农半训,补充改造摇黄士卒后,全镇驻守绵州,脱产整训。
胜字后镇:铁胜、天胜、龙韬、虎略、奇兵五营为原铁胜营五司。
天字左镇:大义、天讨、天威、七星、三才,五营为原大义营五司,大义营一直员额不足,这一回补充的摇黄士卒最多,终于成了与原铁胜营改编的胜字前镇同等的实力,尤其还是处在中江防御的前沿。
地字右镇:关山、飞仙、讨虏、安边、宣威五营,原来的关山营已经彻底融入南离所创的部队体系。
原本除镇标以外的四营一直在成都以北部署:崇义营驻守绵州,大义营驻守中江,铁胜营驻罗江,关山营驻德阳,南离率镇标驻节汉州。
态势稳定下来,南离将镇守衙门收回成都后,关山营移驻汉州,这样关山、铁胜二营的驻防地都是为了随时支援扎在潼川境内的一颗钉子——中江县城里的大义营。
即便都升格为了军镇也是如此:依托中江的胜字后镇、天字左镇、地字右镇都在盯着潼川境内的清军厉兵秣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