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势必要把萧让的大脑整崩溃了才可以,毕竟,这件事情已经开始了,他已经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
所以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属于隋炀帝的那段历史,直接强加到了萧让的大脑芯片里面。
这样一来,萧让在梦里看到的东西,就变的更加的丰富和扑朔迷离起来。
只是他现在还不知道,自己接受的信息越多,等下醒来之后的痛苦就会越加的沉重。
隋炀帝见中原大乱,长安已经落入李渊之手,想再北还已无可能,于是决定偏安一隅,把都城迁到丹阳来。
丹阳是南陈的故都建康,北有长江天堑,可以据守江东。大臣虞世基非常赞同炀帝的想法说这是江东百姓期盼已久的大禹之举。
但是,右侯卫大将军赵才却不同意迁都丹阳之事,并斥责虞世基欺君罔上,说江东潮湿,地域狭小,若迁都过来,内要供奉皇上和百官公卿,外要供给三军,百姓必定会不堪重负,然后生乱虞世基身居高位,从来没人敢公开指责他。
现在一个小小的右侯卫竟敢如此无礼,他十分愤怒,反而诬陷赵才胡言乱语,诽谤朝廷,说江南乃肥腴之地,物产丰富,供给肯定不会有问题。赵才仍然不同意虞世基的意见,说即便供给不成问题,而随驾扬州的将士有十五万之多,军
中骁果人士多为关中人,来到扬州后十分思念家乡。
如果听到北还的命令,必然非常高兴,作战起来也异常勇猛。如果他们听说要定都丹阳不再回家,军中逃亡者必定很多,后果不堪设想。
但炀帝对赵才的话很不以为然,反而扭脸问虞世基叛将窦贤的情况。
虞世基说连同逃亡的士兵一同被追了回来,全部以叛逃谋逆罪斩首。
赵才意识到自己再说下去恐怕会惹恼炀帝,从而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告辞退岀。果然,炀帝开始怀疑起赵才来,并吩咐虞世基派人跟踪监视。
赵才走后,炀帝又问宇文化及、宇文智及等人对迁都丹阳的看法。
众人不敢表露出丝毫不满之意,忙回答愿意遵从皇上的旨意。
宇文化及和字文智及都是字文述的儿子,曾犯罪该斩,但场帝念及与宇文述的交情,免除了他们的死罪。宇文述死后,炀帝发现他们兄弟有其父遗风,忠勇能干,加上自己身边缺人,便任命宇文化及为右屯卫将军、宇文智及为将作少监;还让字文化及承袭其父爵位,掌握待卫大权。
司马德拨也是炀帝宠信的一个侍卫将领。炀帝见他们几个都表示了忠君之意,心里踏实了许多。
然而炀帝没有注意到字文化及他们在表示忠心的时候,眼睛里隐藏的那种阴森冰冷的神情,一场大的变乱已在酝酿之中。
臣僚们都走后,虞世基又对炀帝说:陛下,赵才说的骁果思乡,也不全是妄言,还需早作安定之计为好。
炀帝点点头说:这件事朕也想到了,不知爱卿有什么好办法?
虞世基沉思片刻,说道:骁果人士都是青壮男子,所谓思乡,不过就是想女人罢了。陛下只需下诏,允许他们在此地娶妻生子。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就不会再惦念千里之外的妻室,自然也就能够安下心来。
场帝听了虞世基的话,连连点头说:此计甚妙,爱卿足智多谋,
只是骁果人很多,由谁来为他们牵线说媒呢。
虞世基摇头说:陛下,无须说媒,陛下只要赦令将扬州城内外的寡妇和未婚女子全部招来,集中在宫监,然后让骁果人士前去挑选为妻即可。
炀帝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兴奋地说:好,既然这样,这事就交给爱卿办理。
之后便起身向后宫走去。回到后宫,炀帝吩咐内侍准备酒宴,然后把萧后叫来,要一同饮酒。
萧后却滴酒不沾,只坐在一旁看着炀帝一杯接一杯地喝个不停。过了许久,萧后终于忍不住问道:陛下真的要定都丹阳吗?
炀帝点点头说:天下已经乱成这个样子,怕是不可挽回了,定都丹阳也是无奈之举。
萧后不无担心地说:可是,臣妾听说军中怨言颇多,恐怕会发生不测。
炀帝此时已微醉,挥了一下手说:不就是窦贤带了几个人想要
回关中吗,已经被抓回来斩首了。
萧后仍然不能放心,说道:恐怕不仅如此,臣妾还听说骁果将士也在密谋叛乱呢。
炀帝心中一惊,酒也醒了大半,急忙问道:皇后听谁说的。
萧后回答说:是前天一个内侍告诉臣妾的,他听到军中有几位将领私下议论,好像在密谋什么大事,所以便奏明皇上
哦,原来是谣言啊!炀帝长长地吁了口气,随后又说,“将造谣者斩首,以正视听即可。
萧后大吃一惊,说道:皇上怎么不去查明事情真相,反而随便杀人呢?
场帝满不在乎地说:一个宫人竟敢乱言朝事,蛊惑人心,当斩。
萧后不再作声。炀帝又喝了几杯,无意间看到一旁案几上的铜镜就走过去对着镜子照起来。他捋捋胡须,拢拢头发,将自己打量了好会儿,转身对萧后说:皇后你说,这么好的一颗头颅,会被谁砍下来。
萧后正在思索着什么,忽然听到炀帝说出这样的话,惊慌无比。
炀帝收起脸上流露出的悲伤,转而哈哈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