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村子都是咱大明的同胞,做点小买卖糊口也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至少肯定要比西方那些人更有优势。
最后一点则是法统优势,因为穿越众知道历史,那么在崇祯上吊之前这24年里,发展和融合就会让大明慢慢默认穿越众是大明的一部分,毕竟大明西南有不少羁縻管理的土司,法理上他们也是大明的一部分。
所以当崇祯上吊,开启改朝换代的时候,穿越众代表的利益集团也就有资格合理合法的参与进去,这与提前用国家身份与大明交流,最终演变成外国势力入侵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后者其实和后金建立满清是一样的,从儒家法统的角度来说,明显前者的认可度要比后者高,比烂的时代稍微有那么一点优势也会显得格外高大。
另外放低姿态还会有很多更方便合理化的地方,比如使用简体字方面可以说是先祖都是工匠,为了重返家乡,所以先唐移民更重视工匠传承,无形间就忽视了正统传承,这才会让文字简体化。
短发风格也可以解释成海外条件恶劣,长发容易滋生跳蚤等虫病害,数代人一心专研造船技术返回故乡,因而也就慢慢形成了短发风格。
人就是这样,只要你把姿态放得低,足够卑微,很多不合理的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容易解释。
这就好像一个富人面对一个穷人一样,前者觉得你为什么不穿正统衣冠,后者可以理直气壮的回答,老子饭都吃不起了,哪有钱买那么多布料。
现代简约摇身一变就成了穷人的理所当然,别说这是什么歪理邪说,这玩意符合语境和实际情况的时候就是‘真理’。
既然人设是工匠后代,那么铁船、武器犀利也就自然而然的合理了,尤其是穷人身份的另外一个好处还可以参考大明朝贡体系内的那些小国。
每年给大明送去一点土特产,然后大明出于天朝上国的面子回赠一大堆高价值产品,一帮小国穷亲戚愣是把大明宣扬国威的朝贡贸易玩成了吃大户,以至于当前这个时代的大明都不敢延续朝贡贸易了,这种操作同样可以降低对大明的威胁。
说来说去终究还是管委会的‘韬光养晦’策略成为了主流思想,这也符合现代人‘苟得住’的习惯。
因此渔船小队在厦门、泉州两地的行动还是比较顺利的,得益于这个时代泉州港有很多奇装异服的外国人,所以渔船小队的装束不会显得特别怪异,加上现代人更懂得该如何宣传,所以很快整个泉州港都知道了关于台南来了一批唐朝遗民的事情。
无帆自动的渔船也成为了码头上的一景,这一点管委会当初也没有考虑要不要保密的问题,毕竟当初派出渔船返回大陆的目的是侦查情况,并没有考虑是否要隐藏的问题。
当然对于管委会来说,这也不算什么大事。毕竟柴油机这种东西管委会和穿越众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复制出来,按照穿越众里的专家估算,全力攻关的状态下也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
穿越众的优势在于技术原理现成,需要攻关的主要方向是工艺和原材料,货轮携带的工具比较齐全,所以能够少走很多弯路。
而换成是1620年这个时代的人,十年内能够搞出蒸汽机都是算是不错的了。
所以管委会在这方面比较大胆,邵威在得到委员们的授权之后,直接就给渔船小队下达了命令,准许他们在保留足够返航的燃油前提下,采用收费体验的方式带着泉州的商人们感受一下柴油机的好处。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效仿后世老美的F35运作模式,说白了就是拿个概念先让你投资,然后等产品出来了再赚你一波。
邵威的想法是让大明海商体验柴油机,然后许诺有机会恢复先辈们的技术,只要投资到位,可以在几年后出售蒸汽机。
这玩意也不是什么需要保密或者不能拿出来卖的东西,蒸汽机的原理只要稍微了解就能够弄明白。
实际阻碍实物发展的是密封、工艺和设计。按照管委会内部的推演来计算,在没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和数学概念状态下,大明这个时代的工匠最多只能在清楚原理的情况下鼓捣出最原始版本的蒸汽机,要是谁能灵光乍现,玩出瓦特改良版的蒸汽机也是有可能的。
可是要想把蒸汽机用作船舶动力,那还是需要老老实实的学好数理化,没这些理论概念和计算能力,仅凭试错的方式去打造蒸汽机,其结果只能是和约翰牛一样,一百年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