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不明显吗?各类别的设置,就是为了让我们毕业后从事不同的职业。\" 二哈书生颇为自然地回应道。
\"可是我觉得蹊跷,古人教导我们读书的目的在于修养身心,进而治理国家,安定天下,追求的乃是位列朝堂,为国家与民众服务。既然如此,这京州学院为何还要划分诸多类别,研读四书五经,掌握经世之道岂不足够?\"另一位书生反驳道。
\"此观点欠妥,我认为京州学院区别于一般的私塾,读书人不一定非要将目光局限于科举及第,也可投身于其它事业。\" 另一个声音补充道。
\"张兄,这么说你是打算放弃科举了?\" 杜姓书生瞥向一名穿着打着补丁衣物的书生询问。
二哈书生黯然点头,\"年复一年参加科举,却屡次落榜,家境日益困顿,就连参加科举的费用也筹集困难。相较之下,报考京州学院,即使将来不做官,至少也能保证温饱生活。\"
\"张兄此言不准确,读书人应当坚韧不屈,贫困也不能动摇志向。况且你已历经十载寒窗苦读,就算暂时不参加科举,也可选择报考京州学院的政史系,将来即便在京州任职,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书生劝导。
\"诸位误会了,我并非不愿,只是看到政史类报名人数众多,竞争激烈,我已年过二十,实在没有更多的光阴去拼这场未知的角逐。\" 二哈书生深深地叹了口气。
气氛一时陷入了微妙的尴尬,杜姓书生打破僵局:\"哎呀,咱们跑题了,原本还在讨论周家叛乱之事,怎么转眼说到京州学院上了。\"
众人不禁苦笑,正因为周家等门阀的倾覆,使得他们更加关注京州学院,因为门阀势力消失后,六州必然会出现大量空缺职位,正是踏入仕途的好时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报社记者将报道读给金家村的村民们听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紧接着,“千岁,千岁”的呼声此起彼伏。晋王的名字再度深深烙印在百姓心中,他是一位敢于挑战门阀权威、真正为百姓谋福祉的藩王。如今,这位藩王在他们心中的形象愈发崇高伟大。
试想一下,又有谁能像晋王那样,在明知危险重重的情况下,毅然赴宴,只为彻底消除门阀所带来的危害呢?
更多百姓关注的重点在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根据报纸所述,那些被扳倒的门阀财产将会被政府没收,过去被门阀侵占田地的农户,可以向当地官府申报,一旦核实无误,这些土地将会归还原主。
这一消息引发了百姓们极大的热情,先前王家一案中,不少人家已经成功收回了祖辈的良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坚信这一次也不会是空头支票。晋王的承诺,他们是信得过的,因为他素来讲信用,言出必行。
在欢腾之余,村民们一面议论纷纷,一面心里盘算着自己曾经被门阀夺走的田地。计算下来,包括新开垦的土地在内,不少家庭可能会得到百亩以上的田地。
“爹,要是咱家的所有田地都能要回来,咱们能种得过来吗?”申三向自家父亲提出了疑问。
申家的老大接口道:“三儿说得对,爹,咱们生产队突然增加这么多地,单凭现有劳力和工具怕是忙不过来,除非再添置几头耕牛。”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