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丢掉河西的这两年,秦国简公又推数项改革。四三二年允许官吏带剑,次年允许平民带剑。两者打破了长久以来只有贵族方可带剑的传统。反对秦君的呼声四起,“为何相信那些贱人,不怕他们造反吗?”“先王啊,您看见了吗?您这位叔父,要刨我们的祖坟啊。”“当初怎么就瞎了眼,选了他。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一系列举措,如同一块大石投入静湖,使得暮气沉沉的大秦开始有了不小的震动,未来的霸主由此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交涌有了不详的预感,这个沉睡的巨人即将苏醒,大魏恐怕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大阳四三三年,交漪出世。后人猜测,为子取此名,正体现了交涌当时的心境。从此之后,赵奉对他的监视放松了许多。他以为,有了儿子,交涌的心会留在秦国。然而,孩子的出生反而触动了交涌对父母的思念与愧疚,倘若可以重新来过,他宁愿在西河呆上一辈子。
“春秋者,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者也;此非一日之事也,有渐以至焉。”受到岳父怂恿,交涌开坛讲学。学生之中,有赵氏子弟,有世族青年,还有几位慕名而来的平民。说是平民,在泾阳也算小有名气,受益于改革,不少平民趁机拓土,逐渐聚拢成为一支新兴势力。可想而知,这私学会有多热闹。
学生问:“何谓仁?”
交涌答:“爱人。”
学生问:“何谓智?”
交涌答:“知人。”
又问:“何谓知人?”
交涌答:“舜得到天下,在众人之中选拔人才,举用皋陶,不仁之人纷纷远去。汤得到了天下,在众人之中选拔人才,举用伊尹,不仁之人纷纷远去。”
“不分君子小人?”
“物尽其才,人尽其用。”
有的学生用力点头,有的则失望摇头。有的忍不住质问道:“如此,合乎圣人之言否?贱民出逃,数年不见,竟与吾平起平坐。”
旁边学生立即梗起脖子,回应道:“仁者是替天下考虑的,绝不会为了自己的目美耳乐,口甘身安,而去掠夺衣食财物。”这句话不知是由何人所说,却在泾阳渐渐盛行。
“竖子。”有人低声道。
“贱民!”数人顿时分作两派,怒目而视。
“坐下。”交涌赶紧拉回话题,否则出人命也是有可能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非臣必须听命于君,子必须服从于父,而是指君有君的责任,而后才能要求臣忠,父有父的义务,而后才能要求子孝。”
“然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赵氏子弟也加入了论战。
“毋庸置疑!”
“人人当有饭吃,有衣穿,能医疾,死后入土为安。”又是一阵混乱。
交涌只得提高嗓门,尽力压制众人:“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交涌疲于灭火,他不曾注意到,屋外常有一人徘徊。
一日讲学结束,交涌无意间发现,屋内多出一件粗糙陶罐。他警觉地拿到暗处,发现底部刻有一字“慎”,字下阴刻,形似布币。他的双手开始颤抖,气息愈发急促,这是魏谍的手法,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