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书友纠结书里银子价值的事情。尤其是第十二章给俞巧云她爸一百六十两银子的事情。很多书友不知从哪里获悉的古代银子的价值,来鄙视我。你知道古代银子值多少钱吗?你查过资料吗?
不好意思,我还真查过资料。
按照清朝康熙年间,江南的稻米价格是每石一两二钱到一两六钱之间。资料网上到处都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三月初一,江宁织造曹寅上报:“江宁上白米价一两二三钱...”后来一直波动不已,有便宜到每石六钱的,也有贵至二三两每石的,我们就以一两五钱银子为准,抛去古代与现代的衡量度差异,就算一两五钱银子一百斤上好白米。
现在的米价大致在两元到五六元(泰国香米不算,也不要跟我扯五常米),就按超市里的普通大米价格算,三元钱一斤,三百元一百斤。这么算下来,是不是一两银子等于两百元?
好了,给俞老爹一百六十两银子,约等于三万二千元。看上去很多,好像随手一给就是上万元。但是书友们要看到,这是给俞老爹的封口费。他是被县衙某些小吏抓进来,冤假错案,给人家封口费加国家赔偿,三四万元你觉得多吗?
还有韩尚书给个赏钱就是一百两。首先那个也是封口费,拿了钱,就不要到处乱说韩府里面丫鬟跟情夫自杀的事情。
退一万步想,你们县里的首富,家里一些隐私被你知道了,要给你封口费,给你两三万块钱,是多呢还是少呢?
当然了,很多书友会说,这样比不科学。不过很抱歉,真得很难科学地比较出来古代与现代的物价。就算你建个数学模型,用数百种东西的价格做参数来比较,可是中间还是很多漏洞。比如蜡烛,在明清是硬通货,很值钱的。在现在值钱吗?
根据《宛署杂记》记载,明万历年间,蜡烛1对0.02两银子,红油烛1对0.1两银子,按照我刚才用稻米算出的比例,红油烛一对20元。你觉得可能吗?
万历的灯笼1个0.008两(1.6元),现在是非遗产品,没有几十元你买的到吗?
隔个三十年,很多东西的物价每个人都感觉不同,何况数百年,中间生产力还有了如此大的变化。所以这物价只能大致的类比,如何类比,就是用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粮食做基础对比下,让我们心里有个数。
这些都是我自己考证出来的。网上有说一两银子值现在1000元,有值2000元的,然后列出很多证据,巴拉巴拉。有了结论,想找证据还不容易。这样都算数的话,当初我就选串爆,他说会带着社团打上月球呢!
还有人说生产力不同,古代生产力低,粮食产量低,应该更值钱,所以银子也更值钱了。这就扯了·。七八十年代,生产力比现在低,粮食产量也比现在低,可大米每斤才一两毛钱。你说它是便宜还是贵?
我为什么选大米做价值对比基础?因为不管在什么朝代,只要是不打仗的太平时候,大米的价格必须要保证当时的老百姓能吃得起,它的价格跟当时的生产力有很大关系。
比如说,一户农民,根据当时的生产力,一家四口人挣到的钱是每1.5两银子,他们每月必须有一百二十斤稻米才能过活,那么当时的物价基数应该在一百斤稻米1.25两银子左右。什么意思,也就是他们每月挣到的钱,全部用来买粮食,可以维持一家生活。
如果粮价高于1.25,他们买不起粮食,就得饿肚子,就要搞事情,这个社会就不稳定了;如果粮价低于1.25,粮商和地主不会答应。
所以粮价是当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各种因素平衡后的产物。
理论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吧,实际上可能有很大的偏差,比如大米在当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吃得起的,穷人只能吃野菜啃树皮....这些因素一扯,比价银子价值就是个伪命题。
我只是让书友们理解下我拿粮价做银子价值对比的大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