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脂砚斋说作者如苏东坡《石钟》《赤壁》用幻处?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千篇一律,手下的奴婢都这样儿了,烘托的公子、小姐那更不用说啊!看似高明,其实愚蠢之极。因为这种写法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纯属瞎编乱造。我们说说“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情况,大家就明白《红楼梦》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了。

    早期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界恶劣的生存环境,开始群居生活,共同面对自然灾害和比本身强大的其它猛兽。群居生活需要相互协作、沟通交流,就产生了口语。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只有口语传递信息,口语传递信息受距离和人类记忆力的影响太大。

    有的事想对你说,可是我离你太远了你听不见,等我大头小汗的跑到你身边跟你说了,你记不住,有的事儿你本来记住的,时间一长又给忘了。如果你只是一个人生活,下班忘记买个馒头,饿一顿就当减肥了,可是你加入了部落群居生活,甚至你成了部落的首领,你就有太多的信息需要准确的传递下去,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缺陷太大!

    你今天派出去十个人打猎,结果死了九个,一个人哭着回来了。口语传递信息给你:本来是去抓梅花鹿的,结果大老虎也去抓梅花鹿,狭路相逢了,常说不一定非要跑第一名,关键时刻只要不比别人慢就行了,这是真理啊!梅花鹿就不比我们慢啊,我们跑不了那就跟大老虎干吧!如何如何......最后,人都死的差不多了,看实在打不过,就爬到树上去了,等老虎吃饱走了,才敢跑回来。

    部落里一下光荣牺牲了好几个,这个信息太重要了,你记住了,你就发布命令:由于我们人少,捕猎工具也没有杀伤力,以后打猎的时候如果碰到大老虎,就先爬到树上去,等老虎走了再回来。这样惨痛的教训,这一代人可能记忆深刻,可是大老虎走了一直没回来过,估计是吃的太饱。口语传递的信息被逐渐模糊、淡忘,很长时间后又一次发生同样的惨案。

    因此,部落的首领需要用特殊的图画或者符号来记录传递重要信息。哪一种蘑菇吃了会死人,什么时候发大水需要搬到山上去,如何钻木取火,怎样织网捕鱼,先是这些和生存紧密相关的信息被记录下来。

    生存的好了,人口多了,部落也进一步向文明迈进。又需要用特殊的图画或者符号来记录部落之间的战争、结盟和其它的一些大事。那些图画或者符号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积累流传下来,演变成为文字,使人类更好的学习技术经验,更好的总结历史教训,人类社会也向着文明大步跃进。

    但是我们有一点必须明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阶级,掌握这些重要信息的都是统治阶级,或者说是社会精英。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是不能掌握文字的,特别是我国这样的农耕国家,你想脱离生产去学习文字,那谁来打猎种地?诸侯大臣、名门贵族吃什么?到了西周初期,国家强大了,周天子也兴办学校,培养人才,那时的教育还是面向贵族的,平民不能进入学校,更别说奴隶了。

    随着国家的发展,诸侯开始强大,慢慢的周天子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诸侯为了培养本国人才,纷纷开办官学,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推行平民教育两千多年的效果并不好,文字几乎还是牢牢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这一点,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功不可没。

    商鞅提出了“驭民五术”,他说“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弱民主要是不让人民拥有武器,这样就便于统治者进行管理。《过秦论》里贾谊说秦始皇“隳(hui)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i),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没有武器的老百姓是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武装力量跟政府对抗的,弱民是第一招。

    接着是贫民。就是让老百姓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家中没有余粮,经常吃不饱饭。商鞅认为,一但让老百姓吃饱了,他们就喜欢上奢侈安逸的生活,对下一年的耕种也就不那么努力了。所以越是你粮食多,越是让你缴的税多,明年还得好好干!再一个有些人吃饱了撑的,会出来作死,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现在某些网友评论热门话题的时候说,都怪袁隆平让人吃的太饱了,这就有法家思想的倾向。

    贫民之后是疲民,就是使老百姓天天过的很疲惫。商鞅认为人闲着容易惹是生非,得找事干,你不是把地种好了吗?去修宫殿吧!什么?刚修了阿房宫回来?那明天去守山海关吧!你哥哥呢?

    我哥哥刚从山海关捡了半条命回来。

    噢,天子准备扩建陵墓,你就不用去了,让你哥去吧!你爹呢?

    老父亲,什么都干过了,再说年龄大了。

    行,别说了,最近匈奴猖獗,边关吃紧,需要囤积过冬的粮草,活儿也不重,就你爹去吧!

    唉,使之疲于奔命,不得消停。河南地处中原,老百姓服一趟劳役,出门基本靠腿,一个来回,每天都风和日丽也要走大半年,偏远的南部省份更不用说。国家大事干不完,整天累的要死,哪有时间和心情家长里短搬弄是非,更别说聚众危害国家安全了。

    第四条是辱民,驴拉磨时,主人为了让驴专心拉磨,会把驴的眼镜蒙上。法家思想统治下,老百姓的待遇还不如一头驴,要求百姓在种地时,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就专心致志的劳动。这还不够,要求老百姓相互监督,可以检举揭发,揭发者有小奖,被揭发者受重罚。家里养的牛瘦了几斤,就要判刑,恐怖的气氛中,人活的不如牲口,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没有丝毫的尊严。法家认为,老百姓受的屈辱,习惯就好了,他们越屈辱,管理者和统治者就越尊贵。

    最后一条是愚民,这一条十分关键,更是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运用。愚民就是实行文化垄断,不让太多的老百姓读书认字,使老百姓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生产工具,任由统治者驱使。因为没有太多的想法,就不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统治者说什么,你就老老实实执行什么,老百姓越是愚昧无知,越容易统一思想。没有那么多傻乎乎的老百姓生活在社会底层,统治者怎么能高高的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呢?长期以来,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都学了文化知识当管理者,那么谁来种地?精英阶层也不愿看到他们的圈子里涌进太多的人来,因此,两千多年来,国民的平均文化水平是极其低下的。

    举一个离当今不远的例子,民国初年,也就是一百年前,全国进行过一次“认字”情况的普查,认字率是1%。那时全国大约有4亿人口,1%就是说全国有400万人“认字”。400万人听起来不算少了,比当时欧洲有的小国的全国人口都多,但是,这400万“认字”的统计结果是以“只要认识字”为标准得出来的。

    如今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没上过学,但是他们在菜市场卖菜、买菜,他们认识钱和钱上的字,伍元,拾元,一百元,这就算认字了。当年统计得出这400万人的时候也是这样,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文化水平还没有小学二年级的孩子高!

    而且有很多人,认识字,但不会写字,就像王熙凤,她是内当家,要给下人们发工资,看账本、查库房,她应该算是认识字的了,可是写几个字还要请贾宝玉帮她。如果当年统计的时候,以能自己写信,或者做生意的能写账本、进货出货清单为标准的话,也就200万人“认字”。能填词作诗,写八股文章的就更少了。

    要知道民国初年已经开始兴办教育,甚至出现了正规的女子学校,那时候“认字”的人还少的可怜,《红楼梦》出现之前,国民整体的文化教育情况可想而知。

    丫鬟、奴仆开口闭口之乎者也、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根本就不可能,有些大家闺秀还不认字呢,何况是下人!

    小姐睡熟了,她们才敢睡。小姐起床前,她们早就起来挑水扫地了,还要洗衣做饭、浇花喂鸟。小姐醒了,赶紧伺候起床更衣,梳妆打扮。小姐饿了,赶紧端茶捧饭。小姐吃好了,想要外出,赶紧跑出二门,通知车轿。小姐上轿了,赶紧坐11路公交,跟在小姐的轿帘旁边。小姐逛累了回来歇会,她们还得赶紧做些针线活。

    一只鞋底还没纳好,小姐在床上又嚷着渴了,要是敢倒一杯热水烫着小姐,完了,挨打挨骂不说,扣三个月工资。所以,在做针线活之前,就要有所准备,凉上半壶开水,小姐需要的时候,在茶碗里跟热的混合一下,背地里喝上一口,感觉温度可以了,小心翼翼的端到床边,关心备至的说:“小姐,喝冷的会伤身子,您慢点,小心别烫着。”如果跟小姐关系很好的话,还能对着碗口轻轻吹一下表示真关心。

    大家看看,这一天才熬到半下午,累不累,这是身心俱疲啊!丫鬟、奴仆哪样时间学文化,能认识字就是主人大发慈悲了,“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那得是比小姐都闲的丫鬟才能做到的吧!难怪《红楼梦》的作者说前代小说中,很多都是“大不近情理之话”。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一个道士,因为世俗的“情”而参悟佛法,读到这里,我很吃惊。唐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密心经》里有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广为流传,不管信不信佛,很多人都听过这一句,这也是《心经》的精华所在。“色”不单指美色,按照佛教的观点,简单的说“色”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可对可见”的色。“可对”就是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意思,“可见”是指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第二种是“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看不见它,能接触得到,比如声音,香、臭气味,甜酸苦辣咸等味道。还有冷暖、干燥、潮湿等通过身体接触的感觉。

    第三种是“不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既看不见,也接触不到,但是它是前两种色在我们脑海里的影子。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香臭,舌头品尝到的酸甜苦辣,身体所接触到的冷暖,这些感官刺激所带来的体验,就像影子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既不可见,又不可对,但是有时候我们想要,有欲求,也是色。

    “色不异空”,“色”不同于“空”,“色”也不能改变“空”,这是对普通人来讲的。普通人都有色相追求,因此贪得无厌,为官的,追求家业兴旺,结果家业凋零。富贵的,追求更加富贵,结果金银散尽。说“色不异空”,是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执着所有色相。纵然费尽毕生心力,使尽计谋,追逐求取,到头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追求色相也不能改变“空”的本质。

    “空不异色”,“空”不同于“色”,“空”也不能改变“色”,是对悟性一般的修行者来说的。他们把“色”与“空”完全分开来,因而废“色”求“空”,他们认为世上普通人因执着色相,为“色”所累,困扰受苦,无法超脱。想要逍遥自在,到达极乐世界,就则必须远离“色”,殊不知,废“色”求“空”恰恰证明他们是有所求的,有所求正是咱们前面提到的“不可对不可见”的色!

    这里,我要讲一个广为人知的小故事,一天,坦山和尚带徒弟去某地说法,路上遇到了一条河,但因为刚下过大雨,河沟泥泞不堪,河水上涨。师徒二人正准备渡河时,遇到一位年轻姑娘。姑娘有急事要办,但不敢下水。坦山和尚便背着姑娘过了河。

    事情过去很多天了,小和尚还在为师父背姑娘过河的事情冥思苦想。一天,他终于憋不住了,问:“师父,您经常教导我们,出家人四大皆空,更不可以亲近女色,为什么前些日子,您要背女施主过河呢?”坦山和尚平静的回答说:“我背那位女施主过河后,就把她放下了,没想到你却把她紧紧背着,到现在都没放下来!”

    坦山和尚背那位姑娘过河,完全是出于善念。他的心里早就把姑娘的事情放下了,而小和尚的烦恼,完全是自找的。懂得了“放下”,才能活得自在,这是一种内心境界,所以佛法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一体,是完全对立而又统一的,关键是人的内心怎么去看待。

    《红楼梦》作者对色空观,创造性地加入了“情”,“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看道号就知道空空道人是一心求空的,因此空空道人把“色”与“空”一分为二,区别对待。他求的是“空”,他能更好的区分什么是“色”,这就叫“因空见色”。

    由空而显现的色相就格外的惹眼,使人产生喜好、厌恶之情,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很多烦恼随之而来,这就叫“由色生情”。

    想抛开这些烦恼,怎么办?我们是否要穿上道袍,或者剃个光头躲到大荒山里去呢?刚才就说过了,这样不行!你躲开“色”追求“空”,还是又所求,还是色相!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传情入色”,“情”是由“色”而生的,我们应该收拢自己的“情”,把“情”还给色相。

    在滚滚红尘世间中,坦然面对这各种各样的色相,就像镜子一样,有东西来就显出倒影,东西没了倒影也随之隐去,我们内心毫无波澜的平静面对这来来往往的一切,才能达到“色即是空”的境界,这就叫“自色悟空”。

    普通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性一般的修行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大观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说空空道人是个悟性一般的修行者,这一点,上一集咱们读过的一段话也可作为证据。空空道人嫌弃石头上的文章没有朝代年纪,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石头笑空空道人太“痴”,就是说空空道人悟性不够,作者才给空空道人起了这么一个道号,他也是抄了一遍《石头记》才“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情”字是大关键,强调了面对“色”、“空”,人的作用,是《红楼梦》作者神来之笔。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看看,不光名字改了,门派都改了!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