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一死,王僧辩走向了人生巅峰。王僧辩下令把侯景分尸,将侯景头颅以及田迁、王伟、周石珍等革命军领袖和投降的谢答仁、赵伯超等送到江陵,让谢葳蕤把侯景的四肢送给北齐高洋,把身体扔在街头任由军民去分食。
那些狂欢的军民还把肉汤端给溧阳公主,面对这个曾经爱过的男人,面对这邪恶的人间,16岁的溧阳公主饱尝人间艰辛,她没有恶心,只是默默地吞下了丈夫的肉汤。
1.北齐南下
552年四月,邺城,北齐首都。辛术亲自带着玉玺进献给高洋。
“恭喜陛下,能得到传国玉玺,咱们大齐是天命所归呀!”以宋景业为首的朝臣,个个给高洋道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高洋自顾自地把弄着玉玺,读着李斯镌刻的八字隶书,心中涌动着兴奋和激动。
“诸位,侯景得到了梁国的传国玉玺,为何保不住天子的位置呢?”高洋问群臣。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莫衷一是。杨愔带头说:“还请陛下明示。”高洋笑道:“呵呵,你们把侯景的名字拆开来看便知道了。”
徐之才笑道:“小人百日天子?”
“正是如此,他的名字早就预示了一切。”高洋肯定地说。侯景十一月十九称帝,到次年三月十九日兵败,是120天,而他离开宫殿是三月一日,算下来,刚好100天。大家都开始拍马屁,称颂高洋圣明。至于“侯景”拆开来为何是“小人百日天子”,这个应该是和当时的书体有关,这里不再深入考究。
“报,王僧辩的使者求见!”
“宣!”
谢葳蕤举着一个匣子,小步快走,来到高洋面前跪下:“陛下,侯景已经伏诛,这是他的四肢!”
“真是喜从天降呀,好事连连,天佑我大齐。”高洋乐开了花。高德政带头下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随后,朝堂上响起了山呼海啸的声音。
高洋感觉人生到达了巅峰,当即下令,免除江淮地区十年赋税,以此来庆祝得到玉玺;另外,高洋给辛术加官进爵,留在朝中任职。“陛下,现在正是开疆拓土的好机会呀!”辛术建议道。
高洋当然清楚,他觉得是时候收揽下辛术的权力了,毕竟这些年辛术在淮南的战功太大了。高洋最终决定,以潘乐为主帅,带领五万人进攻阳平郡(江苏宝应县),接替辛术镇守广陵;让合州刺史斛斯昭攻打历阳(安徽和县)。
这两个地方之前都在侯景的控制之下,现在侯景败亡了,都是无主之地。有郭元建的支持,北齐的两路军队进展顺利,很快就占领了阳平和历阳。
杨愔进言:“陛下,当务之急是南下瓜分土地,但又要和萧绎保持良好关系。微臣建议,派人出使江陵,继续双方的合作有好关系。”“嗯,非常对,杨爱卿之言是朕之所想。”高洋即刻派出散骑常侍曹文皎出使江陵。
2.王伟惨死
在扑灭侯景革命中,萧绎是竭尽了权力,他用实际行动向天下证明了自己才是大梁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五月初三,萧恪、王僧辩等又带领群臣劝进,希望萧绎登基称帝,萧绎再次拒绝了,并派出萧泰为代表,去建康拜谒祖先陵墓,重新修复宗庙神社。
反正这皇位迟早是我的,着急干嘛呢?比登基更重要的是收取天下人心。尽管萧绎这一举动显得很虚伪,但无疑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萧泰一走,以徐陵、周弘正等为首的建康的文人集团就来了。
周弘正还在路上的时候,萧绎就给他写信,急切盼望他的到来:
“自从像古代獯鬻(匈奴)那样的外族小丑侯景作乱以来,寒来暑往的几年之中,天下的知交朋友,死亡殆尽。当年富有才智的韩非,尚且不免死在秦国狱中,学识丰富的刘歆,也在王莽新朝失败的混乱中自杀,如今你陷在建康城中音讯全无,我常常心怀耿耿忧思焦虑。我常常打算像西汉人访求山东终子云,东汉人寻找关西杨伯起那样找你,今天恰恰见了王僧辩派来的人,他把你的信息全说给我听了,我正等待着你的来信,宽慰我对你的期盼。”
看到萧绎如此重视自己,周弘正对徐陵说:“湘东王果然名不虚传,确实是礼贤下士,我等文人这次算是遇到明主了。”“是了是了,听说庾氏父子在江陵很受重用。”徐陵笑道。
周弘正一行到达江陵,萧绎让百官都列队迎接,礼节十分隆重。萧绎拉着周弘正兄弟的手说:“晋代司马炎平定孙吴,很高兴地得到了陆机、陆云,现在我讨伐侯景,也得到了周弘正、周弘让。前代的司马炎和今天的我,都在相同的时机下得到两位英才异士,足可以互相媲美了。”
“不敢不敢,能追随王爷才是我等的福分。”周弘正拜谢道。
萧绎又来到徐陵面前,恭敬地鞠躬:“徐孝穆,您可是大名鼎鼎呀,世人都称赞您是‘天上石麒麟’‘当世颜回’,今天能和您相会,实在是我的荣幸。”徐陵拜谢:“那些都是虚名,王爷您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种气魄堪称绝世无双。”
随后,徐陵、殷不害等人和庾信、庾肩吾、王褒、颜之推等嘘寒问暖,诉说建康别后的情义。
五月十一日,侯景的头颅以及革命军的骨干成员都被押送到了。文武百官都对他们喊打喊杀,百官们在这场革命中损失了无数财产,失去了众多亲人。萧绎劝慰着:“诸位,稍安勿躁,本王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对侯景,大家意见一致,这是罪魁祸首,必须态度坚决。侯景的头被挂在市上示众三天之后,又用火烤干,并油漆了后交付武库保管。
对周石珍、严亶这二位侯景忠实的奴仆,萧绎下令腰斩,临刑前,周、严二位痛骂不已,也算是对侯景尽忠了。田迁、房世贵、吕季略等几位革命军将领,也被萧绎下令处死。
至于投降的谢答仁和赵伯超,结局却不同。在一片喊杀声中,谢答仁也不辩解,只是默默承受,唯有周弘正给他说好话:“谢将军对太宗(萧纲)很好,是一个忠厚之人,此人可用。”这种人,哪个领导不喜欢呢?萧绎赦免了谢答仁的死罪,把他和任约关在一起,好好款待。
面对赵伯超,萧绎质问道:“你世受皇恩,为何反复无常?”本来赵伯超以为自己是剿灭侯景的功臣,没想到却被萧绎责难,他一时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萧绎大怒:“奸佞小人,人人得而诛之。拖下去,让他在监狱里自生自灭吧。”
“王爷,我无罪呀,王爷!”赵伯超哀求着。没有一个人替他求情,没几天,赵伯超饿死在狱中。
最后,轮到革命军的二号人物王伟了。王伟这段时间在监狱里也没有闲着,他知道萧绎是爱才之人,于是在监狱里写了五百多字的长诗,希望献给萧绎获得生机。
十八日,王伟被带到萧绎跟前,王伟献上了自己写的《狱中赠人诗》:
赵壹能为赋,邹阳解献书。何惜西江水,不救辙中鱼。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兹路信难陟。握里龙蛇纸上鸾,逡巡千幅不将难。顾云已往罗隐耄,更有何人逞笔端。
大概意思就是:赵壹、邹阳都有才,可惜西江水救不了这车辙中的鱼;我这条大鱼多么雄伟呀,我这大鹏的翅膀多么宽广,一旦离开了风和水,掉下来被蝼蚁啃食;功业成就和古人相同,却无法保全自己,太行山险峻,这条路艰难;笔走龙蛇画鸾鸟,慢慢画千幅也不难,回首我这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岁月,以后谁会写下来?
“真好,好诗呀!”萧绎两眼放光,不断吟诵着这首诗。显然,萧绎开始对王伟怜惜起来,人才呀,确实是人才。王伟忧伤地说:“只恨生不逢时,错投他人,以致身败名裂。”看王伟姿态这么低,萧绎把他扶起来,正要和他来一场深入的对话。
这时候王伟的仇人虞骘讽刺道:“王爷,这首诗不算什么,王伟之前写的檄文那才了不起呢!”“檄文?什么檄文,快给本王瞧瞧。”萧绎兴致大增。王伟听得一身冷汗,虞骘却不紧不慢地将檄文呈上。萧绎读着读着,突然转喜为怒,正因为那句: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
居然说我是瞎子?萧绎这辈子最讨厌别人拿他的生理缺陷开玩笑,王伟你再有才也得死!萧绎把书卷仍在地上,令虞骘按住王伟,并且把钉子亲自钉在王伟的舌头上,大骂:“你不是能说会道么?你不是巧言善辩么?老子看你这下还怎么说话,怎么骂人!”
不一会儿,王伟满嘴鲜血,嘴里叽里咕噜不知道在说些什么。随后,萧绎亲自操刀将王伟剖腹挖心,累了后,他让虞骘将王伟的肉一块一块割下来,直到王伟气绝身亡为止。
众人都被这场面吓傻了,萧绎即刻恢复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冷静,他颁布了诏令:“王伟等人既然已死,其他的士大夫旧贵族中被迫苟且偷生的人,还有勇猛有功勋的豪杰为了免去一死而跟着跑的人,都不再追究了。”
如此以来,王克、元罗等之前投靠侯景的人,都得到了赦免。至此,革命军的主要骨干都有了各自的归宿:王伟、周石珍、田迁等被处死,于庆在战乱中不知所踪,谢答仁、任约投降萧绎,宋子仙战死,刘神茂反革命被杀,侯子鉴、郭元建投靠北齐。
不久,高洋的使者曹文皎来了。“我主愿意与大梁结交,双方应一如既往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多年来,两国在合力对抗反贼侯景上,一直是通力合作、互通有无······”曹文皎转达了北齐愿意和南梁继续维持良好外交关系的意愿。
萧绎什么反应呢?为了绞杀侯景革命,他不惜和兄弟子侄对着干,不惜引入宇文泰等境外势力,何况一个北齐?当然是满口答应了。萧绎派出柳晖为使者,回访北齐,并通报了平定侯景的情况;同时,还派出魏彦出使西魏,通报侯景造反的结局。
萧绎的意思很明显,通报平定侯景的情况,这是凸显自己拨乱反正的实力,彰显奉天承运、讨伐叛乱的正统地位,也就是昭告天下,我萧绎才是南梁的继承者,也希望得到高洋、宇文泰的正式承认。
3.刘璠诈降
可惜,高洋和宇文泰都让萧绎失望了,他们对萧绎的主权宣示毫不在乎,他们只看重土地和人口。此时的宇文泰,正兵分两路攻打梁州(汉中盆地)呢!
前文说过,侯景拿下郢州后,江陵危急,萧绎就打算割让萧循镇守的梁州给宇文泰,以换来宇文泰的出兵帮忙。萧循拒绝割让梁州,故而,宇文泰派出达奚武、王雄南下。
王雄一路势如破竹,兵出子午谷后,兵锋直指上津(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魏兴(陕西安康市西北)二郡,经过半年多的围困,552年正月,上津、魏兴二城被攻破。达奚武开局也很顺利,南梁将领杨贤献上武兴县(陕西略阳县)归降,梁深献上白马城(阳平关镇)投降,达奚武分兵把守这些城池。
西魏的三万南征军,王雄带走一部分,分兵镇守武兴县、白马城又是一部分,进攻南郑(汉中市)的兵力就变少了,加上南郑又是梁州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萧循严防死守,达奚武包围了几十天,也没有丝毫进展。
当然,西魏的军队再少也得有一万人左右,长期下来,南郑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萧纪派出的杨乾运的援军又迟迟不到,萧循愁得吃不下饭。参军刘璠建议道:“王爷,咱们诈降吧,等杨乾运的援兵到了,咱们再重振旗鼓。”萧循立刻就同意了。
刘璠出身沛县刘氏,也就是刘邦的后人,从小热爱读书文笔好,以孝义闻名天下,最近刚写完《梁典》三十卷,更是声名大振,萧纪、萧绎的聘任书早就堆满了他的案头,但多次被刘璠拒绝。萧循日常的文书,都出自刘璠之手,可以说,只要是刘璠的建议,刘璠没有不听的。刘璠之于萧循,正如蔡大宝之于萧詧,王伟之于侯景。
面对萧循的请降,达奚武召集众将商议。行台杨宽建议道:“萧循突然请降,我觉得可能是诈降,他们应该是在等杨乾运。”达奚武点点头。杨法琛接着杨宽的话说:“大将军,南郑城高池深,一时半会攻不下,杨乾运的援军又在路上,依我看,咱们暂时撤除包围,集中兵力打败杨乾运,南郑就变成孤城一座,迟早要被我军拿下。”
“好,杨将军,你和杨乾运是死对头了,对付杨乾运这事就交给你办吧。”达奚武接受了萧循的投降,让赫连达解除了对南郑的包围,当然,这只是双方的休战,达奚武想接管南郑是不可能的,萧循一直紧闭大门并加固城防。
萧循还没来得及高兴,一个自称来自成都的使者,闯入了萧循的军营:“圣旨到,请宜丰侯(萧循)接旨!”
圣旨?萧循和刘璠一头雾水,难道萧纪称帝了?果然,使者先是通报了萧纪称帝的消息,随后又颁布了人事任命:萧循为益州刺史继续镇守汉中,刘璠为中书侍郎,立刻到成都报道。
“这可是第八次认命了,刘参军,你还不到成都么?”使者阴阳怪气地问。“先生,你还是去吧,得罪了萧纪可不是好玩的。南郑这里,我会坚持到最后。”萧循低声对刘璠说。刘璠这次只得答应了,他心里想的是,去成都应付应付萧纪,到时候再说。
4.萧纪称帝
侯景攻陷台城以来,萧纪就有了称帝的想法,早就在益州当上了土皇帝。当然,萧纪本人的政绩也是相当不错的。在萧纪十七年主政期间,益州一带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还开疆拓土到宁州(云南东南部)等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